金承濤先生所編此本《后金杜度家族人物史略及其直承后裔譜志》,是就其族內(nèi)自愛新覺羅·褚英特別是杜度以降,整個家族發(fā)展、演變的歷史記載與人物生平事跡傳稿。志稿以家族世襲爵位的各位先輩為主軸,旁及相關者,講述近三百年間家與國之歷史、一族內(nèi)之變遷,鉤稽沉隱,搜集靡遺,且每加以辨析及案斷。金先生之所撰寫此部志稿,為感喟過去清史中多忽略或有意掩蓋其先祖褚英是建州女真的“三統(tǒng)帥”(按為努爾哈赤、舒爾哈齊、褚英)之一,曾長期參與統(tǒng)軍和執(zhí)政,不是如清史所述僅僅代父理政數(shù)十天而已;亦對向來清史撰寫者或研究者憑臆斷妄言褚英死后除爵、收沒財產(chǎn)深表不以為然,因他們家族實際上不但保有封號、爵位,遺族還繼續(xù)領有包衣佐領。此點光緒三十三年《宗人府第一次統(tǒng)計表》之第四表《宗室奉恩鎮(zhèn)國公、輔國公爵秩銜名統(tǒng)計表》所列,亦可作為明證,“奉恩輔國公廣壽”之名赫然在焉。以他們這一支在整部清史上的特殊地位,此部志稿不光可補正《清史稿》《清史列傳》之不足,亦可與《玉牒》《滿文老檔》《八旗通志》等皇清資料相參酌,史料性與價值性俱在。
如章學誠謂:“史如日月,志乘如燈。燈者,所以補日月所不及也。故方志之于人物,但當補史之缺、參史之錯、詳史之略、續(xù)史之無,方為有功紀載。如史傳人物本已昭如日月,志乘又為之傳,豈其人身依日月而猶借光于燈火耶?”(參見吳興劉氏嘉業(yè)堂刊《章氏遺書》之《修湖北通志駁陳熷議》)話雖如此,亦不必竟然。以金先生他們這一支的一世祖、創(chuàng)建鑲白旗的多羅安平貝勒杜度為例。杜度在大清開國史上功勛卓著,是清入關前建功至偉的幾位驍將之一,征多羅特部、征察哈爾、征朝鮮、征明,無役不與;松山之役,重創(chuàng)洪承疇,他是最高
指揮者之一,功勞僅在多爾袞之下?!肚迨犯濉肪矶涣?ldquo;列傳三·諸王二”,及《清史列傳》卷三“宗室王公傳三”,皆有《杜度傳》。然這些傳記多本乎沈陽崇謨閣藏本《滿文老檔》(為金梁于1918—1929間雇人所譯)。而崇謨閣藏本,是乾隆四十三年之重繕本,世稱“小黃綾本”。重繕時因檔冊原件年久糟舊,字跡漫漶,繕寫人員于杜度事跡不熟,抄錄時不時誤將杜度本事當作老滿文字型極為近似且彼時大家耳熟能詳?shù)脑SH王多鐸。故不光《清史稿》《清史列傳》,包括《滿文老檔》,凡提及杜度處,張冠李戴,所在多多。如杜度為天命朝的八旗旗主之一,多鐸也在天命后期被努爾哈赤或皇太極任命為旗主,弄清他們各自的史事,意義甚大。再如尼堪與杜度之關系及尼堪本事,金先生此志稿均能結(jié)合《玉牒》,辨正前人所說之誤,以正視聽,所涉者小,所關者大。
再如《東華錄》及《清實錄》中記康熙帝曾言“褚英后裔有為其先祖復仇之意”,金先生在寫給筆者的一封信中曾說:“康熙朝杜度后裔人才輩出,陸續(xù)擔任滿蒙八旗都統(tǒng)的有四人,其中杜度之孫蘇努曾任盛京將軍八年,任鑲紅旗滿洲都統(tǒng)長達四十四年,他的兒子勒什亨、舒爾臣亦受到康熙帝呵護提升,勒什亨任宮廷侍衛(wèi)內(nèi)大臣并身兼數(shù)職。曾孫普奇曾同時身兼正紅旗滿洲都統(tǒng)、正白旗滿洲都統(tǒng)二職??滴跬砟暧秩蚊哦仍鴮O阿布蘭為鑲藍旗滿洲都統(tǒng)。在康熙朝進入宗人府任宗正、宗人的有準達、蘇努、阿布蘭。這些任職幾乎貫穿了康熙朝主要過程,可以肯定地說康熙帝對于這一支宗族,不但無歧視,而且信賴提攜有加。在雍正時期為打擊蘇努及阿布蘭,張廷玉在撰寫康熙朝實錄中秉承主子意圖竟然捏造康熙曾說‘褚英后裔有為其先祖復仇之意’。此話顯然與康熙帝多年的實際作為不符。雍正本人也擢用杜度曾孫普泰為吏部左侍郎、正黃旗滿洲副都統(tǒng),參與議政。普泰連續(xù)任職至乾隆元年,轉(zhuǎn)任兵部侍郎。此‘復仇說’在民國初年竟被清史學家孟森囫圇引用,誤導后人。”所涉諸史事及諸人物,金先生在此本志稿中,均有很好的辯正,細心的讀者可參酌。
再如志稿中記其祖德裕公云:“宣統(tǒng)二年(1910)九月奉旨臨危授命任盛京副都統(tǒng),并充福陵、昭陵守護大臣,兼署金州副都統(tǒng)。代表清政府軍方與日軍代表乃木大將談判。要求日方按照1895年11月8日中日簽訂的《交收遼南條約》各款執(zhí)行,日軍應由遼東各地撤出,堅持收回金州(大連)主權。他在各任職期中著力支持改革維新,預備行憲政。亦曾被推舉為奉天各地滿蒙漢八旗、內(nèi)務府、宗室覺羅總代表上奏政軍意見。”這些都是過去近代史研究忽略不察,地方史研究亦未曾道及者?!斗钐焱ㄖ尽肪硪痪湃小吹略鳌担f德裕公光緒三十一年(1905)任后金龍興故都遼陽城守尉時,講求新政,“創(chuàng)八旗學堂、八旗鐵工廠、講演所”,可見是位胸有抱負、思想能跟得上時代的愛新覺羅宗室。諸事雖小,而所關涉者大,均可補官家正史之闕、地方志乘之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