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關鍵詞】
錄取率
高考錄取率是衡量高考難度的標準參考系數(shù)。錄取率越高,相對而言考大學越容易,錄取率越低,考大學的難度越高。
從1966年停廢高考,到1977年9月決定恢復高考,加上1977年應屆高中畢業(yè)生,以及允許1978級高中生的優(yōu)秀者提前報考,12年時間跨度里累積了高達2000多萬考生。通過地區(qū)初試和超過半數(shù)的青年選擇報考中專,1977年最后實際參加高考的人數(shù)為570萬,錄取27萬多人,錄取率低于5%——創(chuàng)造了中國高考史上最低的錄取率。
1978年高考錄取率約為7%,1979年約為6%。
此后,隨著錄取規(guī)模的持續(xù)增加,高考錄取率呈快速增長態(tài)勢。

【高考印記】 劉海峰收藏的兩本畢業(yè)紀念冊。
“金77,銀78”
恢復高考,像晦暗人生里照進一道光。多年后,劉海峰仍覺得照亮他的這道光有諸多“不可思議”。
1977年高考,競爭空前激烈。劉海峰和身邊的下鄉(xiāng)知青都跑回城里備考了。“文革”前的課本從旮旯里被翻出來,重新成為搶手貨。聽課的考生擠滿了禮堂,連窗戶上都坐滿了人。
“魚躍龍門,山川變色,天地為寬。”那時,高考命題、閱卷略顯粗糙,但作為重建的人才選拔機制,激發(fā)了全社會對知識的熱情。
事后,劉海峰才知道,1977年,實際參加高考的人數(shù)為570萬,錄取27萬多人,錄取率低于5%——中國高考歷史上最低。
29人里錄取1人。劉海峰和弟弟劉海平都考上了。
劉海峰第一、第二志愿分別填報了福建師范大學的中文系和歷史系,第三志愿是廈大的漢語言文學。但是,他最終被廈門大學歷史系錄取。
在歷史系77級同學畢業(yè)30周年聚會上,他從同學那里得知,班里有4個人情況類似。
同樣的情況出現(xiàn)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身上。李克強的第一志愿是安徽師范學院,最后卻收到了第二志愿北京大學法律系的錄取通知書,這在鳳陽曾轟動一時。
劉海峰后來查閱資料,當年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中有這樣的規(guī)定:“錄取學生時要優(yōu)先保證重點院校。”
這是被時代選中的一代人。他們曾被投向農(nóng)村,承受磨難。最后,又被時代熱烈召回。
在學校,他們讀西方馬克思主義、弗洛伊德、海德格爾,開展人生觀大討論,鄧麗君的歌聲也漂洋過海灌進耳朵。學校辯論會的題目是“誰是民族英雄”,報告文學里哥德巴赫猜想式的成就是理科同學的目標。
1977級畢業(yè)生一早就被中央和省屬單位預定了。劉海峰全班67名同學,十多名進了部委單位,其余也在省市充當主力。因此,民間把這兩級大學畢業(yè)生戲稱為“金77,銀78”。劉海峰自己則在廈門大學繼續(xù)讀研,1984年碩士畢業(yè)后留到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工作。
以高考為坐標,兩條生活的軌道在青年腳下延伸。
在那場改寫命運的高考到來之前,劉海峰在福建省龍巖縣江山公社耕山隊的水田里割水稻。夏季溽熱,稻田里的水被太陽曬得發(fā)燙。他上下午弓著腰各割5個小時水稻,再挑兩擔稻子回隊。
弟弟劉海平一直記得大哥挑著擔子走在田埂上的情景——瘦高的人影掛上兩擔稻子,腰都直不了,搖搖晃晃,隨時像要摔跤。
“如果當時沒考上,沒有辦法想象以后的生活”,劉海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