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賴清德施政及民進黨派系競逐,臺灣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柳金財接受中評社專訪分析,賴清德在7月26日與8月23日兩場“大罷免”連挫后,政治聲望下滑,黨內士氣受挫卻無重量級政治領袖下臺負責,且民進黨目前公布的縣市長參選人多以“征召制”取代初選,恐招致派系反彈,若又再輸將成票房毒藥。
柳金財表示,賴清德?lián)吸h主席后連續(xù)面臨大罷免失利,卻僅由民進黨前秘書長林右昌代罪下臺,重創(chuàng)賴清德威信,賴僅向同溫層道歉,缺乏對社會大眾的政治交代,對民進黨整體信任度造成傷害。以民進黨過去慣例,“大選”或罷免失敗后領導人多會請辭負責,如蔡英文、馬英九都曾卸任黨主席,但賴清德仍留任,使外界質疑其責任承擔不足。若后續(xù)縣市長選舉再挫敗,賴清德恐將由帶領者變成包袱,甚至成為民進黨的票房毒藥。
他指出,賴清德在臺中、宜蘭、嘉義、新北、臺東等縣市長提名皆采征召制,包括臺中市何欣純、宜蘭縣林國漳、嘉義市王美惠、新北市蘇巧慧、臺東縣陳瑩,其中林國漳更是賴清德明顯屬意的人選,與在地民進黨宜蘭縣政治人物相比,知名度并不高。
他分析,征召固然能集中戰(zhàn)力、避免分裂,但也使黨內初選制度形同虛設,恐削弱民進黨長期標榜的民主程序。舉例宜蘭縣有多名民進黨人士有意參選,卻無初選機會,黨內整合壓力倍增。
柳金財說,賴清德雖宣稱不介入縣市長人選,但實際上征召決策仍奉行賴意志。若5個縣市選戰(zhàn)皆勝,賴的權力可全面集中;若失利,將引發(fā)“鐘擺效應”反轉,黨內可能重新檢討賴的主導模式。
展望2028前的政局,柳金財認為,賴清德的支持度雖在近期略有回升,但長期仍可能面臨滑落。若賴持續(xù)操作抗中保臺意識形態(tài),將削弱民生議題主導權,反而造成反效果。賴若能轉向務實民生,仍有穩(wěn)定支持空間;但若陷入意識形態(tài)綁架,將步入蔡英文中期低迷老路。
最后,柳金財提到,國民黨主席鄭麗文立場鮮明、語言犀利,又出身民進黨體系,對綠營派系生態(tài)了若指掌,這將使她成為賴清德在政治論述與民意對決上的強勁對手。鄭麗文若成功重塑國民黨形象、帶起反“抗中保臺”新戰(zhàn)線,2026縣市長選舉將成為賴清德政權與鄭麗文路線正面對決的開端。
來源:臺海網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