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浪嶼被譽為“女王皇冠上的寶石”。(本報記者王火炎攝)

鼓浪嶼與廈門島隔海相望。(本報記者王火炎攝)
臺海網(wǎng)7月9日訊 據(jù)廈門日報報道
大海揚波,蘸東海之浪寫下這頁歷史。
鼓浪奏琴,伴鷺江之音記錄新的榮光。
公元2017年7月8日。這一天,世界靜默諦聽,波羅的海畔傳出歷史的召喚:第41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宣布——中國鼓浪嶼,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中國廈門,九龍江出海口,與廈門市區(qū)隔海相望。這座面積僅1.88平方公里的海島,被習近平總書記譽為“女王皇冠上的寶石”,她再次驚艷世人。以絕代風華的絢爛,包容并蓄的氣度,還有欲語還休的靜美,寫盡厚重人文,遺世獨立。只靜默在那,一世紀的目光在她身上便從未褪卻。
鼓浪嶼是屬于世界的,她包容著多元文化、融匯中西,于百年前就已日漸形成歷史國際社區(qū)。一百多年間,多元文化不斷融入原有文化,見證了亞洲全球化早期各種價值觀念的交匯、碰撞和融合。今天,文化交融在其街巷、在其建筑、在其有機城市肌理中仍清晰可辨。
九年申遺,不為一舉成名天下聞,而為了尋找、發(fā)現(xiàn)、傳承、保護鼓浪嶼在這世界上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突出人文價值。鼓浪嶼保護之路,從此站在了新的歷史節(jié)點。
抬頭是你,低頭是你——世界的“海上花園”,鼓浪嶼。
世界的目光
在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這一刻,名滿天下的鼓浪嶼向世界昭示了其更為深刻久遠的突出核心價值
中歐,波羅的海畔,波蘭。中國,鷺江水畔,鼓浪嶼。
2017年7月8日,這是一個普通的日子,波蘭迎來最美的季節(jié)詩情畫意般的綠意,鼓浪嶼也享受著它的天風海韻落日熔金。
歷史的回響,往往就在看似尋常之中悄悄萌動。第41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現(xiàn)場的畫面與聲音,飛速穿梭,越過山川湖泊、陸地海洋,傳到遠在鷺江之畔的鼓浪嶼,傳向全球的每一個角落——鼓浪嶼申遺成功了!
世界,為鼓浪嶼而歌。
時序越百年,鼓浪嶼與波蘭的聯(lián)結,遠不止結緣于這場宣言。
鼓浪嶼珍藏著一架1888年美國產(chǎn)的斯坦威鋼琴,上世紀初,著名鋼琴家、曾任波蘭總理的帕德列夫斯基用這臺鋼琴在澳大利亞舉辦演奏會。許多年后,收藏家胡友義先生遇見這臺古琴,重金買下,放在傾其所有家產(chǎn)建起的鼓浪嶼鋼琴博物館里,供世人參觀。
僅是一個微小的細節(jié),似乎又是遙相呼應的佐證——鼓浪嶼是世界的。南中國的一個小島早在百年前就與世界有著密切的聯(lián)結,諸如歐美、東南亞很多國家。一世紀來形成的歷史國際社區(qū),成為它無可替代的特質(zhì),所有的物華天寶、旖旎風光、歷史沉積、人文風華、中西交融,都在這世界家園中沉淀蘊育、完美融合。
19世紀中葉,廈門開放為通商口岸,鼓浪嶼逐漸成為各國居民的居留地。通過本土居民、還鄉(xiāng)華僑以及來自多個國家的外國居民共同努力,鼓浪嶼發(fā)展成為具有突出文化多樣性和現(xiàn)代生活品質(zhì)的國際社區(qū),也成為活躍于東亞和東南亞一帶的華僑、精英的理想定居地,體現(xiàn)了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的現(xiàn)代人居理念。
大英圖書館、英國國家檔案館等英國頂級“資料庫”里,珍藏著大量上世紀居住在鼓浪嶼的英國傳教士的手書信件、日志;一個半世紀前,美國傳教士Rev. Talmage牧師,在鼓浪嶼第一次向中國人推廣閩南話白話字,用羅馬拼音字母來書寫閩南方言,教當?shù)厝似匆糇R字;島上900余棟歷史風貌建筑,許多有著濃烈歐陸風格,羅馬式圓柱,哥特式尖頂,伊斯蘭圓頂,巴洛克式浮雕,門樓壁爐、陽臺、鉤欄、突拱窗,洋溢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色彩;從鼓浪嶼興起的廈門裝飾風格新建筑運動,成為文化影響融合最突出的證明……
有人驚呼,如此彈丸小島,偏居南中國一隅,如何承載下這么厚重的歷史與多元文化?在世界文化遺產(chǎn)專家看來,這就是鼓浪嶼獨一無二、不可替代之處。
第41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不僅向世界宣布,鼓浪嶼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它更是宣布了名滿天下的鼓浪嶼更為深刻久遠的突出核心價值。每年蜂擁而來的游客,在這個小島看天看??唇ㄖ达L情,如此看了幾十年,卻鮮有人探知它風華背后的內(nèi)核。
而這一刻,歷史重新召喚出鼓浪嶼的靈魂,并向世界昭示,鼓浪嶼的傳承保護劃下里程碑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