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金參考|美國的對華技術封鎖教會了我們什么?
參考消息網(wǎng)8月20日報道 在美國企業(yè)的強烈要求聲中,美國商務部8月19日決定將一項針對華為及其附屬公司的“臨時通用許可”再延長90天。然而正如華為自己的聲明所說,此舉沒有改變華為被不公正對待的事實,也沒有將華為移出實體清單。
事實上,美國的出口管制“實體名單”還在不斷擴充。
將中國企業(yè)和機構拉入黑名單,斷絕它們同美國公司之間的商業(yè)活動,只是美國對華技術封鎖戰(zhàn)略的一部分。為阻斷中國在科技上的趕超,美國挖空心思,大打出手,打擊手段幾乎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包括大肆污蔑中國盜竊技術,敗壞中國的國際信譽;糾集歐日在世貿組織起訴中國強制技術轉讓;加大對中資企業(yè)對美國高新技術公司并購的限制;通過新法律,加強對中國科技產(chǎn)品和技術的出口管制;限制中國工程技術人員訪美,阻礙他們與美國同行進行交流合作;縮短中國留學生的簽證有效期,有意延誤甚至拒絕他們的簽證申請,阻攔他們進入航空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領域學習或工作;禁止華裔科研人員進入科研設施等。
對中國發(fā)起的技術封鎖顛覆了一些我們的觀念。我們終于明白了,在西方不少發(fā)達國家看來,科技是有國界的。上世紀90年代末,美國和一些其他西方國家對軍民兩用產(chǎn)品出口中國實行限制。二十年過去了,這些本該扔進垃圾桶的規(guī)定卻仍在執(zhí)行。中國企業(yè)在美國并購當?shù)仄髽I(yè),本來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但是,美國卻把這種正常的商業(yè)行為污蔑為“技術盜竊”。
面對美國的技術封鎖,我們的應對方向應該是走自主研發(fā)和對外開放相結合之路,擴大對非美國家的開放,堅持“開門造車”,既走出去,也請進來,實現(xiàn)“東方不亮西方亮”。為此,我們要筑巢引鳳,營造良好的科技創(chuàng)新生態(tài),創(chuàng)建全球一流科研平臺;同時在海外建立更多的研發(fā)中心。
美國的對華技術封鎖,也使我們明白了,公司的國別屬性非同小可。雖然美國的跨國公司總是要讓我們相信它們是獨立的,不唯美國政府馬首是瞻,但在關鍵時刻,它們就會原形畢露。
華為一半以上的營收來自國外,按聯(lián)合國的劃分標準,僅此一項屬跨國公司無疑。但這一事實并不妨礙美國政府把它視為眼中釘,因為華為不姓“美”。可以說,中國公司只要足夠優(yōu)秀,被美國政府認為對美國的技術優(yōu)勢形成了威脅,遭美國的封殺,只是個時間問題。美國的打擊手段一般都惡劣至極,但都被賦予“堂而皇之”的理由,或者給中國公司扣上“同中國軍方合作”之類的帽子。被封殺的下一批中國企業(yè)名單目前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都會是在技術上同美國公司有一拼的企業(yè)。因此,對中國公司而言,在美國企圖遏制中國崛起的大環(huán)境下,愛國不僅僅是一種情懷或覺悟。中國公司想做大做強,在世界立足,唯有同祖國風雨同舟,一起成長。(文/周小明 中國常駐日內瓦聯(lián)合國代表團前副代表)
(以上言論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wǎng)立場)

資料圖片。(新華社)
(2019-08-20 11:00: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