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 局
老絕活咋“說不中就不中了”?
若論寶豐民間魔術群眾基礎之廣,全國也不多見。大黃莊村口路角,經(jīng)常幾個老人嘮嗑,聊著聊著,就從兜里摸出撲克、皮筋,比劃切磋。當?shù)厝丝淇冢荷系骄攀?,下到剛會走,大黃玩魔術,人人有一手。
說起鼎盛時候,不少老藝人還是眉飛色舞。
那是改革開放之后,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大黃的莊稼戶終于又從土地上走出,重拾祖輩的手藝,玩魔術,闖九州。往往全家在外闖,村里戶戶鎖門。但見土里土氣出去,衣著光鮮回鄉(xiāng)。出自魔術世家的毛新強,帶全團往返都坐飛機,在鎮(zhèn)政府門口擺三天大戲。
中國魔術傳統(tǒng)由來已久,秦漢就有百戲記載,吞刀吐火,亦真亦幻。作為“中國魔術之鄉(xiāng)”,寶豐魔術傳承據(jù)說源于唐宋,盛于明清。在梨園行,寶豐更是無人不知,民間曲藝最大的盛會馬街書會,至今已綿延700余年。
大黃莊人世代走江湖,變戲法,“一捆圍布一根繩,三根竹竿來搭棚。真真假假變戲法,換得銀錢回老營。”最初的魔術演藝,就是圍布一拉,滿場老幼,一張票才1角錢。
上世紀90年代,大米3角一斤,魔術門票就賣到1元,后來5元、10元。寶豐一下子涌現(xiàn)1400多個演藝團體,5萬多從業(yè)人員。老家的小樓,一幢一幢從村莊冒出來。
那是一個電視逐漸普及的年代,演藝團體遭遇了電視媒體的興起,活像今天的電視遭遇了網(wǎng)絡媒體一樣。曲苑雜壇,綜藝大觀,民間曲藝最頂級的表演,乃至世界最時鮮的玩意兒,一股腦裝進屏幕。小魔術團自愧不如,無計可施,還能有幾人買票進來看?
2003年前后,行情急轉直下,演藝場吸引不來觀眾了。大小團出一趟蝕一趟本。發(fā)不下工資,大團萎縮成小團,小團巡演到半路就散了伙。千余團體迅速零落到不足300個,從業(yè)人數(shù)僅剩一成。
魔術成了當?shù)刈I笑的行當,玩魔術幾乎成了“好吃懶做”的代名詞。當?shù)亓R孩子,會說“再不爭氣,長大送你學魔術”。收不到學生,魔術學校很快倒閉。剩下那些堅持靠魔術混飯的人,被指指點點“溜光蛋,不正干”。
魔術師紛紛轉行,有的寧肯干泥水匠。丁建忠出自魔術世家,借錢賣糧出去玩魔術,最后越賠越多。燒掉道具,他咬牙發(fā)誓再不碰這行了。
藝人們空有一身本事。他們一抬手能飛出鴿子,摘下帽子能甩出上千花朵,能從雞蛋里叩出硬幣,能把一沓白紙晃一晃變成鈔票。紅火的時候,觀眾山呼海嘯。蕭條了,他們還真變不出錢來糊口。
他們想不通:“千百年傳下來的老絕活,咋說不中就不中了?”

5月9日,寶豐縣大黃莊,農(nóng)民魔術師毛新強(前左二)和張本洲(前左三)在切磋魔術技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