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刊文說,2020“大選”國民黨的慘敗,已不只是一記當頭棒喝,提醒國民黨必須改革,而是一張病危通知單,正告國民黨必須擺脫保守僵化、信奉權威、遠離基層、不接地氣的官僚文化,必須重新迎回選民的信賴、信任與信心,否則就可能死亡。
國民黨已掀起改革聲浪,也成立“改革委員會”,但呈現在選民眼前的卻是“老生代”打死不退、“中生代”不愿承擔、“青生代”嚴重斷層等現象,前景堪憂。更嚴酷的是,當國民黨還陷在歷史糾葛與內部動亂,為黨名和“九二共識”爭執(zhí)不休的同時,民進黨已開始布局長期“執(zhí)政”架構下的兩岸關系以及“臺灣與美國的關系”,臺灣民眾黨也展現旺盛企圖心,希望取代國民黨,成為制衡“執(zhí)政黨”的主力。
國民黨與民進黨交手30年,如今江河日下,對甫獲817萬“新民意”的蔡英文而言,可能已經不是對手。具體來說,由于藍綠意識形態(tài)的歧異及社群媒體打造的同溫層效應,加上國民黨支持者年齡偏老,隨著一次一次選舉,國民黨支持者將逐漸減少,民進黨大可忽略國民黨的存在,反而這次選舉獲得近160萬政黨票的臺灣民眾黨,可能才是真正的對手。
柯文哲這次并未參選臺灣地區(qū)領導人,但選戰(zhàn)過程中,無論在議題創(chuàng)造或媒體聲量上的表現都不容小覷。從這個角度來看,一旦“統(tǒng)獨牌”被民進黨抓住,“經濟牌”被臺灣民眾黨搶走,國民黨就會陷入左右夾擊的困境。尤其馬英九當局8年任期平均經濟成長率3.31%,比陳水扁時代更低,蔡英文4年只有2.72%,對一般選民而言只是“一樣爛”,國民黨比較會拼經濟的社會印記早已隨風而逝。國民黨擅長拼經濟的想象,其實是對蔣經國時期的懷念,隨著經歷臺灣經濟起飛年齡層的凋零,國民黨的“經濟牌”神話也越來越失靈。
其次,2020的選舉結果也可以明顯看出,“地方”派系已然式微。長期經營選區(qū)、家族勢力龐大的顏寬恒,竟然被一個名不見經傳,主打意識形態(tài)與網絡人氣的“空降”陳柏惟打敗。一向仰賴“地方”派系的國民黨,2022年必將面對臺灣民眾黨的強勢挑戰(zhàn)。柯文哲已公開放話,下次“地方”選舉,民眾黨要遍地開花??h市議員選制有利小黨,民進黨區(qū)域民代今年在超級艱困環(huán)境下,大多數輕騎過關,可見選民黏著度夠強。面對糧草豐足、兵強馬壯的民進黨和蓄勢待發(fā)的臺灣民眾黨新銳力量,國民黨的艱困可想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