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居保護完好,進門即可看到三塊牌匾,均為陳氏家族在科舉考試中取得的榮譽。

“經(jīng)元”來自陳師海,他為道光丙午年(1846年)福建鄉(xiāng)試第四名,后因抗流寇有功,受封“欽賜四品銜朝議大夫”;“明經(jīng)”來自陳師溫,他是咸豐丁巳年(1857年)貢生第一名;“文魁”則來自陳仲謹,光緒壬寅年(1902年)鄉(xiāng)試第二十五名。
陳仲瑾(1879年-1963年),名砥修,字仲瑾,號縉玙,父親陳伯華為光緒初年秀才。陳仲瑾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中秀才,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中舉人,1906年加入孫中山創(chuàng)立的同盟會,1926年任晉江縣商會會長,創(chuàng)辦西隅小學、西隅中學和西隅師范學校,任董事長。
新中國成立后,陳仲瑾仍然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歷任晉江專區(qū)土改委員會委員、福建省文史館館員、政協(xié)泉州市第一、二、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并擔任泉州花橋善舉公所董事長。

故居內有書香門第的特色,廳內兩側有兩幅對聯(lián),為陳仲瑾的伯父陳師溫(1809年-1873年)所書。其中一聯(lián)為:先人有志詩書,嘗言稽古于公,門興駟馬;洪范兼言福壽,要知能遵王道,家用平康。上聯(lián)說的是陳氏第七代祖先陳鵬程(1755年-1825年),為縣衙書吏,他有志向培養(yǎng)子孫讀書,曾在史書中讀到漢代同樣有一個衙門的書吏,名為于公,與自己的身份相同,一生行善,教育后代,后來兒子于定國成為西漢丞相。下聯(lián)說的是《尚書》中《洪范》篇談到福壽,說要遵循王道,家庭便會平安康樂。這里有不卑不亢,堅信讀書行善,便能人才頻出、家業(yè)興旺的良好家訓。

另一聯(lián)為:“勝地紀聯(lián)魁,里有公評,品學文章高月旦;居家傳聚德,天開瑞應,父兄子弟燦星華”,說的是在聯(lián)魁這個地方,鄰里街坊均說陳氏人品、學問好,高于日月,家族人才多,如繁星燦爛。下聯(lián)“聚德”來自陳氏堂號“聚德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