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停—漲”
有人說,廈門的房價與改革開放的成效直接相關。改革開放前,位于對臺前線的廈門,長期處在戰(zhàn)備狀態(tài),人均居住面積不足4平方米。1980年,中央政府決定在廈門成立經濟特區(qū),廈門的經濟發(fā)展進入快車道。
1991年,廈門第一個商品化統建小區(qū)松柏小區(qū)問世。然而,當時的廈門仍處在經濟雙軌制轉型時期,單位統建房還是廈門人獲得住房的主流方式。松柏小區(qū)在市場上并沒有受到追捧,每套最高3萬的售價,乏人問津。
一年之后,和國內其他大城市一樣,廈門興起一股商品房開發(fā)熱潮,光房地產開發(fā)公司一下子就多了一百多家。然而,從那之后的8年時間里,廈門房價基本沒漲,均價總是維持在每平方米3000元以內。
在航空公司做空中保安的王思齊,就是在那個時期買下了房子。1996年,王思齊從部隊退伍后來到廈門,當時島內前埔的一手房均價剛過每平方米2000元。他只用了不到20萬的原始資金,就完成了首次投資,其后幾經倒手,如今他已經擁有兩套總價達四百多萬的房子。對于這段往事,王思齊總是很樂意跟人分析,因為這是他的資產滾雪球式增長的起點。
王思齊的故事發(fā)生在很多第一批來廈門淘金的人身上,肖建和就是其中一個。從1996年算起,肖建和已經干了二十年的房屋中介,他見證了廈門房地產市場的時代變遷。
肖建和自己也承認,他趕上了好時候。2000年,在沉寂多年之后,廈門的房價進入了快速增長的階段。也是在那一年,肖建和跟妻子商量,在前埔買了一套小戶型。這之后,在房價持續(xù)上漲的過程里,他把那套小戶型成功地換成了兩套房子,“從2006年開始,島內的房價差不多三年就能增值50%以上,是絕對意義上的投資者樂園。”
2009年下半年,廈門還經歷過一次十分類似今年情況的暴漲。得益于國家寬松的貨幣政策,并受到國家巨額投資的刺激,廈門樓市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泥潭中上岸,其標志就是嗅覺靈敏的溫州炒房團大舉殺入。
房產中介黃美莉至今沒有再遇到那樣的買家:一個溫州男人拉著一個黑色行李箱來到她的門店,二話不說打開擺在她面前,指著里面的50萬現金說,“我不是來忽悠你的,我要現房。”最終,這個被溫州炒房團派來的男人一口氣在禹州高HOUSE買了三十多套房。
當時,肖建和對房價走勢的判斷是,“漲就控制,不漲就刺激,基本就是這個規(guī)律。”他的話果然應驗了。2011年,國家對房地產行業(yè)限貸限購,廈門市也出臺了相應的緊縮政策,樓市又降溫了。
這之后,當新一輪刺激政策到來后,再次把廈門房價拉上快車道。2012年9月,廈門房價達到那輪漲價潮的頂點。許多房產中介也總結出了規(guī)律,廈門的房基本上以兩三年為周期,總要經歷一次漲—停—漲的過程。
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廈門的房價又不漲了。和以往受政策影響出現周期性的停滯不同,這次停滯期加入了一個新的元素:2014年下半年,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以廈門為中心的閩南金三角制造業(yè)進入長達半年的艱難時期。
不少投資客賠到血本無歸,黃美莉也差點賠上全部家產。2014年年中,她在島內紫金家園看中一套每平方米2.8萬的大三房。30萬定金付完,等了6個月,房價不但沒漲,還出現了滑落的勢頭。她見勢不妙,即便讓房東拿走了定金,但還是堅決在2015年初毀了約。
不過,白秋葉的一個朋友卻贏得了與樓市的對賭。她抄底購入的每平方米1.9萬的房子,2015年年底漲到了4萬。
數據顯示,從2011年以來,廈門房價漲幅52%,全國第三,超過北京、廣州。截至2016年7月1日,廈門房價漲幅連續(xù)19個月位居全國第四,人稱“北上深廈”“全國房價四小龍”。
房產中介老板黃美莉手下一個店長,將此次漲價狂潮歸結于新一輪的刺激政策,比如央行降準降息,廈門對公積金提取政策的放寬以及二手房首付比例降低,“這是歷史性的奇跡”。但黃美莉不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