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10月10日訊 據(jù)海西晨報報道 從筼筜港、鐘宅灣尚未圍墾的“小蠻腰”變成大面積填海后的“一顆球”,再到四橋一隧建成后的“八爪魚”……滄海桑田,廈門的海岸線不斷變化著。
國慶假期,廈門成為國內(nèi)外游客的熱門旅游地,而廈門一位義工莊元(化名)也“火”了一把:一段他向外地游客講解廈門歷史的短視頻被傳到網(wǎng)上,并被大量轉(zhuǎn)發(fā),引發(fā)關(guān)注和討論。其中,關(guān)于“廈門被稱為‘鷺島’是因為廈門島圖形像白鷺”等說法,更是成了許多市民熱議的話題。這個說法有沒有依據(jù)呢?記者請教了廈門多位文史專家。
“興泉永道”駐在廈門?
臺廈兵備道撤廢后,分守興泉道由泉州移駐廈門
“他的講解方式很有趣,游客愛聽。”看了莊元的視頻,廈門文史專家、廈門博物館原館長龔潔這樣評價道。對于莊元的一些說法,他認為莊元“講得有些不規(guī)范”。不過,對于莊元所講的“管著泉州的‘興泉永道’駐在廈門”這一說法,他進行了重點補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施瑯收復臺灣后,設(shè)立了臺廈兵備道,道臺半年駐臺灣,半年駐廈門。到了雍正五年(1727年),臺廈兵備道撤廢,分守興泉道由泉州移駐廈門,在廈門設(shè)興泉永兵備道兼銜巡海,另設(shè)臺灣道專管臺灣(包括澎湖列島)。龔潔指出,如《臺灣府志》所載:“臺郡和廈門如鳥之兩翼,缺一不可,土俗語謂廈即臺,臺即廈。”
島形像白鷺所以叫“鷺島”?
明代詩作中提到“洲形果小如飛鷺”
另一個熱門話題是,廈門為何被稱為“鷺島”?這個說法又能追溯到何時呢?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榮譽指導、廈門文史專家彭一萬先生表示,這方面的說法眾說紛紜、未有定論。他說,“鷺島”一詞的來源,主要有“鷺鳥說”和“島形說”兩種說法。
彭一萬介紹,“鷺島”以可靠文字出現(xiàn)是在明朝詩人的詩句里?!稄B門志》記載,明朝詩人池顯方攀登廈門最高山洪濟山后作下《冬游洪濟山》,當中寫道:“洲形果小如飛鷺”,意即此島形如飛鷺。他認為,這是有文字可考的較早的關(guān)于“鷺島”一詞的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