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2】
最想見的是父母 最怕的也是父母
受訪者:王女士
年齡:37歲
最怕聽到:“怎么這么瘦”“怎么還不要孩子”
王女士在廈門工作多年,每次回河南老家,她最想見到的是父母,最怕見到的也是父母。依偎在父母身邊拉家常,對她這個一年見不到父母幾次的人來說是種幸福。但是,跟父母話不投機,讓她很難受。特別是父母會問一大堆她不知道要怎么回答的問題,讓她不知所措。
為啥怕
想決定自己的生活 又怕父母聽了傷心
王女士說,小時候自己是個小胖墩,高中畢業(yè)時在班上仍是個“重量級”選手。最近幾年,她在工作之余經(jīng)常運動,身材也越來越好。可是每次回到家,70歲的母親一見到她就皺眉頭:“怎么這么瘦?”王女士講了一大堆運動的好處,母親只扔下一句:“我不管你怎么運動,下次胖十斤再回家見我。”
除了胖瘦,還有一個話題更讓王女士不能接受,那就是生孩子。在她看來,生不生孩子都沒關系,每天開心最重要??筛改竻s認為,沒有孩子后患無窮。“不要孩子以后老了怎么辦?誰養(yǎng)活你們?”講一頓“道理”后,她又開始“擺事實”:誰誰家的孫女都上小學了,誰誰家的媳婦剛生了二胎,然后再羨慕地補上一句:還是個大胖小子。
王女士很想對父母說:她可以決定自己的生活,并不需要父母操心,可是又怕這么說父母會傷心。
專家說
關心傳達到就夠了 不能代替孩子去活
付衍清(廈門懷眾心理咨詢師):軀體的變化帶來的是越來越多的無力感,對老年人來說,擺脫無力感的最好方式就是一成不變。讓孩子胖胖的,好應付曾經(jīng)有過的糧食匱乏;多生孩子,好面對可能沒有著落的未來。他們想象不出比這更好的方式。但年輕人正值人生的巔峰期,對他們來說,自己的生活自己可以掌控。
老年人要明白,自己和孩子是兩個獨立的個體,關心傳達到就夠了,自己不可能代替孩子去活,也不可能保證按自己的方式孩子就一定活得幸福,自己只能決定自己的人生。年輕人要明白,老年人是借嘮叨和年輕人保持情感聯(lián)結(jié),忍耐住老人的嘮叨,讓老年人好好講講曾經(jīng)經(jīng)歷的遺憾、后悔、無奈,更能理解老年人。
【故事3】
父母緊張“小毛病” 隔三差五要上醫(yī)院
受訪者:胡女士
年齡:50多歲
最怕聽到:“你不打算管我們了嗎?”
最近幾年,胡女士感覺壓力越來越大——父母隨著年歲增大,身子也一天不如一天。“以前我爸媽喊我‘玲兒’,我覺得蠻親切,現(xiàn)在一聽到他們喊我小名,我就覺得有事。”胡女士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