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怕
去醫(yī)院頻率太高 常請假影響工作
胡女士說,她覺得自己算是很孝順了,每年都會帶父母去體檢,只要生病,都會帶他們?nèi)メt(yī)院檢查??蛇@幾年,父母老是拿一些小毛病說事,比如前一天晚上失眠,或是腳有些酸痛。每次,她都安慰父母,人老了,難免會出現(xiàn)些毛病。但父母每次都說得很嚴重,怕誘發(fā)大病。經(jīng)不住父母的要求,胡女士隔三差五就會帶他們?nèi)メt(yī)院“轉一轉”??擅看螜z查結果一出來,都沒有大礙。
胡女士為此很心煩,因為去醫(yī)院的頻率太高,她經(jīng)常要請假,領導都有意見了。為此,她專門和父母溝通過,能不能每年多體檢一次,減少平時去醫(yī)院的頻率。誰知道,她父親很不高興地說:“你小時候生個小病,我都會連夜背著你去醫(yī)院。我們年紀大了,你就不打算管我們了嗎?”
“一聽爸媽說身體不舒服,我血壓就開始升高。”胡女士說,她向身邊人打聽,發(fā)現(xiàn)很多上了年紀的人都有這樣的問題,總是擔心自己身體發(fā)生意外。
專家說
這是“求關注”的表現(xiàn) 老人能訴說是好事
吳培華(霞輝老年社會服務中心副主任、執(zhí)業(yè)醫(yī)師、社工師):老人隨著年紀增大,逐步會把健康放在日常需求的首位,這時就非常需要子女。胡女士的父母經(jīng)常以小毛病說事,是一種“求關注”的表現(xiàn)。作為兒女要知道,老人能訴說是好事,就怕不說或說不出來。兒女除了關注老人的身體健康,更要關注他們的寂寞內(nèi)心和對健康的憂慮心理,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和安撫。
從父母角度來說,應當多體諒子女的不易,他們平常工作繁忙,也有自己的小家庭需要照顧。父母應當主動學習,比如參加一些健康講座等,掌握基本醫(yī)療保健知識。此外,老人喜歡糾結一些小事主要是因為生活太單調(diào),應當多走出去與人交流,多參加文娛活動。
【故事4】
每次與長輩聚會 總被問“生老二”
受訪者:黃女士
年齡:35歲
原聲:“你們什么時候生老二?”
二孩政策放開前,七大姑八大姨見到黃女士就會問:“據(jù)說很快就可以生兩個孩子了,你們生不生啊?”而政策放開后,幾乎每次聚會,飯前飯后,長輩們聊著聊著就會問:“你們什么時候生老二?”黃女士說,這兩年,她都被問怕了,但她一直都有自己的原則。每次她都跟老人說:如果政策是在她35歲前放開,她會考慮生,現(xiàn)在過了35歲,考慮到個人身體素質、家庭生活質量以及孩子的未來,所以才不生。
黃女士說,即便她有一千個不生二孩的理由,老人好像也有一萬個讓她生的理由,比如以后孩子有伴,自己老了會有更多照顧等。黃女士說,現(xiàn)在她實在無力應付,當老人再問這個問題時,她就直接說問她老公。
專家說
兩代人生活方式不一樣 生不生是他們自己的事
巨東紅(集美大學政法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兩代人生活方式不一樣,對孩子的成長過程、未來預期也不一樣?,F(xiàn)在社會環(huán)境造成年輕人壓力大,會把壓力反射到生育,因此年輕人會考慮到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教育成本等,生育意愿不高。
長輩經(jīng)驗豐富,但不能把經(jīng)驗當真理來要求年輕人。生不生二孩關鍵取決于夫妻雙方的意愿,而不是為了滿足老人的需求。老人與年輕人各自要互相尊重,互相體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