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入汛以來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氣候事件有哪些?極端性如何?
尹宜舟:入汛以來我國南方暴雨過程多,局地災害影響重;區(qū)域性、階段性氣象干旱明顯;多省受強對流天氣影響,局地災害影響重;河南等地出現區(qū)域性高溫天氣過程;冷空氣活動頻繁,影響范圍廣。具體來看——
南方暴雨過程多,暴雨落區(qū)重疊度高
入汛以來,我國共出現16次區(qū)域性暴雨過程,均發(fā)生在南方,比常年同期偏多2.0次。其中5月9日至14日、5月27日至30日、6月3日至14日、6月16日至21日南方4次區(qū)域性暴雨過程累計雨量大、影響范圍廣、持續(xù)時間長。
特別是6月以來的兩次區(qū)域性暴雨過程,暴雨落區(qū)重疊度高。兩次過程中,廣東中部和廣西東北部均存在降水中心;廣東英德暴雨日數分別達到6天和4天,廣西桂林分別有3天和4天。受強降水影響,南方超過90條河流超警戒水位;西江干流廣西梧州站6月19日8時水位漲至20.95米,超過警戒水位2.45米,形成西江第4號洪水;北江干流廣東石角站19日12時流量漲至12000立方米/秒,形成北江第2號洪水。持續(xù)強降水致多地出現城鄉(xiāng)積澇,給居民交通出行、農業(yè)生產等帶來不利影響。
區(qū)域性、階段性氣象干旱明顯
華東北部、華中北部等地氣象干旱階段發(fā)展。2月下旬,華東北部等地旱象露頭并發(fā)展,其后西北東部、華北南部、華東北部、華中北部等地干旱呈階段性發(fā)展。6月21至24日,旱區(qū)先后出現明顯降水,部分緩解了干旱發(fā)展態(tài)勢。目前,上述地區(qū)仍存在中度及以上氣象干旱,其中河南中南部和中東部、甘肅南部等地有特旱。

6月25日全國氣象干旱監(jiān)測圖
另外,5月以來,東北地區(qū)南部氣象干旱露頭發(fā)展, 5月24日以來,東北地區(qū)出現降水過程,干旱得以緩解。
多省受強對流天氣影響,局地災害影響重
入汛以來,全國26?。▍^(qū)、市)共有470余縣次受到冰雹、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影響,其中貴州、陜西、河北、云南等省部分地區(qū)災害損失較重。
今年首次區(qū)域性高溫天氣過程影響河南等地
6月13日以來,我國出現今年首次區(qū)域性高溫過程,超過35℃的高溫覆蓋國土面積達343.9萬平方公里,影響人口超過6億人;華東西北部以及河南大部、湖北北部、內蒙古西部、新疆東南部等地達38至40℃。
6月16日,河南省有59個國家氣象站日最高氣溫達到或超過40℃,河南林州最高氣溫達42℃。6月23-24日,甘肅、河南、青海、陜西、山西、新疆等地共有29個國家氣象站日最高氣溫突破6月極值紀錄,其中河南許昌(42.1℃)、新密(42.0℃)、登封(41.6℃)和舞鋼(41.1℃)4站突破歷史極值紀錄,河南焦作最高氣溫達43.3℃。6月24-25日,河北、天津、山東、山西、北京等地共有47個國家氣象站日最高氣溫突破6月極值紀錄,其中河北靈壽(44.2℃)、山東沾化(41.7℃)、天津漢沽(39.8℃)等28站突破歷史極值紀錄。

2022年6月13日至24日全國極端最高氣溫分布圖
冷空氣活動頻繁,影響范圍廣
入汛以來至5月31日,共有11次冷空氣影響我國,其中寒潮過程5次。冷空氣過程及寒潮過程數分別較常年同期分別偏多4.2和3.8次,為1961年以來同期次多和最多。4月下旬以來連續(xù)3次冷空氣活動均達到寒潮標準(4月22日至23日、4月27日至30日和5月6日至8日),在兩周時間內歷經3次寒潮過程實屬罕見。
03
聚焦華南前汛期,為何雨量如此之大?歷史上華南6月重大暴雨洪澇事件還有哪些?
袁媛:今年華南前汛期于3月24日開始,較常年(4月9日)偏早16天。截至6月22日,華南前汛期已持續(xù)91天,較常年偏長5天,且累計雨量大、暴雨日數多。華南入汛以來,閩粵桂瓊四省區(qū)平均降水量854.3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32.4%,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2多;區(qū)域平均暴雨日數4.2天,為歷史同期最多。強降水致珠江流域多條河流超警戒水位,給交通及農業(yè)生產等帶來不利影響。

3月24日至6月22日閩粵桂瓊歷年降水量變化(1961年至2022年)
2022年華南前汛期開始偏早、雨量大、雨季偏長等特征與赤道中東太平洋目前正在持續(xù)的拉尼娜事件密切相關。本次拉尼娜事件于2021年秋季開始,今年已是連續(xù)第二個拉尼娜年,目前衰減緩慢且階段性加強,這為今年南海夏季風爆發(fā)偏早及我國雨季進程偏早提供了重要的氣候背景。
5月以來歐亞中高緯度大氣環(huán)流經向度大,影響我國東部地區(qū)的冷空氣活動頻繁。尤其6月以來,東北冷渦更加活躍并且向南發(fā)展加強,這一方面引導冷空氣南下影響我國江南南部至華南地區(qū),另一方面也使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偏南,來自西北太平洋的水汽輸送主要影響華南地區(qū)。同時,伴隨夏季風的爆發(fā)和建立,季風環(huán)流引導的西南水汽輸送也偏強,以上共同導致華南前汛期降水異常偏多。
尹宜舟:根據全國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成果,歷史上華南6月曾多次出現重大暴雨洪澇事件:
1994年6月上旬后期,華南出現大到暴雨天氣過程,大部地區(qū)過程降水量普遍有200至400毫米,部分地區(qū)達400至700毫米。大范圍持續(xù)性暴雨造成珠江流域干、支流洪水暴漲,西、北兩江同時發(fā)生大洪水。這次洪災正值早稻孕穗揚花期,給農作物及糧食生產造成致命的打擊。據統計,廣西67個市、縣,廣東62個市、縣,均不同程度遭受洪澇災害。廣西受災人口551萬人,直接經濟損失367.7億元;廣東省受災人口2216萬人,直接經濟損失264億元。
1998年6月,珠江流域西江發(fā)生了百年一遇以上的特大洪水。6月16日至27日廣西自治區(qū)有84個縣(市)累計降水量超過100毫米,興安華江(986毫米)、永福(976毫米)、防城長岐(971毫米)3個縣超過900毫米,融安縣長安站日降水量達355毫米。降水強度大、雨量集中實屬罕見。受強降水影響,流域各江河相繼漲水,導致西江干流沿線長時間持續(xù)高水位,干流從潯江的平南至西江的云安近300公里河段的水位均超過“94 6”特大洪水水位。據統計,廣西有62個縣(市)842.4萬人受災,倒塌房屋2.84萬間,農作物受災面積67萬公頃,絕收28.2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09億元。廣東省45個縣266.5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74.9億元。
2005年6月17日至25日,珠江流域出現大范圍持續(xù)性暴雨天氣,局部地區(qū)出現高強度特大暴雨,廣東以及廣西大部累計降水量一般有200至250毫米,廣西東北部、廣東東部超過250毫米,珠江流域面平均降水量達233.2毫米。受持續(xù)性強降水影響,珠江流域西江、北江、東江以及珠江三角洲發(fā)生不同量級洪水,西江中下游出現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據統計,暴雨洪澇災害共造成兩廣163個縣(市、區(qū))1262.8萬人受災,倒塌房屋24.8萬間,農業(yè)受災面積65.6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136.0億元。
04
今年是全國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收官之年,取得了哪些成果?對于汛期防災減災有何幫助?
王國復:通過全國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我們已經形成一套客觀化災害事件識別和風險評估技術方法;建立一個包括致災危險性指標、災情的災害事件庫;研發(fā)系列風險評估與區(qū)劃圖譜,支撐專業(yè)服務和決策服務;培養(yǎng)了一支技術隊伍,支撐災害風險管理業(yè)務體系建設。
目前氣象部門已形成十種氣象災害調查與風險評估技術規(guī)范,將逐漸形成行業(yè)標準,這為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業(yè)務的開展奠定了技術基礎。已有一些國家級和省級氣象部門開展了風險(預)評估業(yè)務試點,并形成內部參考材料,為防災減災工作提供決策支撐。未來,將有更多的風險評估產品形成,為公眾提供更加精細化的氣象服務。
對歷史上重大氣象災害事件進行調查,形成災害事件庫,包括災害發(fā)生的起止時間、致災因子要素及評估指標、災害影響及損失情況等。通過當前事件與歷史事件進行對照,可以了解當前事件強度水平、可能帶來的災害損失范圍等,供決策參考。事件發(fā)生后,通過對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示出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效益。
2022年是風險普查的收官之年,將有大量的成果呈現給政府、行業(yè)、公眾等,其中之一就是系列風險評估與區(qū)劃圖譜。通過圖譜及相關資料,可以摸清全國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底數,查明重點地區(qū)抗災能力,客觀認識全國和各地區(qū)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水平,為中央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效開展自然災害防治工作、切實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權威的災害風險信息和科學決策依據。
自2020年以來,中國氣象局持續(xù)開展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培訓,各省級氣象部門也不斷開展針對基層技術人員的培訓。通過培訓以及實際普查工作的開展,使得災害風險管理的概念和內涵深入人心。這為基于影響的預報預警、基于風險的預估奠定了人才基礎。
05
今年汛期氣候將呈現怎樣的特點?
袁媛:預計盛夏(7月至8月),我國氣候狀況為一般到偏差,階段性旱澇災害明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偏多,季節(jié)內氣候變率大。
主要多雨區(qū)位于東北南部、華北、西北地區(qū)東部、華東北部、華中北部、華南大部、西南地區(qū)大部、西藏南部,上述地區(qū)強降水過程多,洪澇災害偏重。新疆、西北地區(qū)西部、華東中南部、華中中部等地降水偏少,可能出現階段性氣象干旱。新疆、華東、華中等地高溫日數較常年同期偏多,將出現階段性高溫熱浪。
今年春季以來,受赤道中東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影響,南海夏季風爆發(fā)時間及我國主要雨季(華南前汛期、西南雨季、江南梅雨、長江梅雨)開始時間均較常年偏早。但除了拉尼娜事件以外,我國氣候異常還受其他海區(qū)(如印度洋、大西洋等)海溫變化,以及積雪、極冰等其它因素的影響,其演變和氣候影響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氣象部門將繼續(xù)加強監(jiān)測預測,及時滾動訂正氣候預測意見。(來源:中國氣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