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安交通大學考察,他走進交大西遷博物館,參觀了交大西遷的創(chuàng)業(yè)歷程和輝煌成就展,看望了14位西遷老教授,與青年學生親切交談,對“西遷精神”給予高度贊揚。他強調(diào),“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真正是與黨和國家、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他勉勵師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xù)傳承弘揚“西遷精神”。
采訪對象:張邁曾,男,1954年11月生,河北滄縣人,時任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潘季,男,1934年4月生,江蘇常熟人,西遷老教授,曾任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史維祥,男,1928年1月生,江蘇溧陽人,西遷老教授,曾任西安交通大學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蘇翔,男,1988年9月生,江蘇宜興人,現(xiàn)任西安交通大學團委書記。韓豫,男,1993年12月生,陜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碩7004班研究生。于嘉寧,女,2000年3月生,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人,西安交通大學崇實書院法復81班學生,時任交大解說團團長。
采訪組:石新明 畢曉楠 劉昱含 賴函 寧夢瑤
采訪日期:2021年4月22日
采訪地點:西安交通大學西遷博物館
采訪組:張邁曾書記,您好!2020年4月2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安交通大學考察。您當時陪同總書記參觀了交大西遷博物館,請回憶一下當時的情景。
張邁曾:當天下午,我和王樹國校長在西遷博物館門口等候習總書記的到來??倳洺俗钠嚲従復O潞螅覀兗膊缴锨?,興奮地說:“總書記好,終于把您盼來了!感謝您來西安交大視察指導!”總書記下車后,親切地跟我們握手,并對大家微笑致意。
西遷博物館總共四層,一至三層是展區(qū),四層是辦公區(qū)。博物館主要由溯源、西遷和致遠三個展館組成,其中一層展區(qū)展示的是交大從1896年建校到1956年西遷之間的歷史變遷,二層展區(qū)展示的是學校西遷時期以及遷校后的建設(shè)發(fā)展歷程,三層展區(qū)主要展示改革開放后學校在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績??倳浭株P(guān)注學校的發(fā)展,幾乎在每張圖片和每件實物前都駐足觀看。
在一層溯源主題展廳,我向總書記介紹道,交通大學的前身——南洋公學是1896年在上海成立的??倳浕貞溃?ldquo;交大歷史非常悠久,底蘊也十分雄厚。”“交通大學的工科特色確實在當時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也為現(xiàn)在學校以工科見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在二層西遷主題展廳,總書記在一幅幅老照片、一個個老物件前仔細觀看。當看到西遷專列乘車證、隨校西遷的臥式銑床、“草棚大禮堂”、彭康校長“辦公室”和交通大學校牌等實物展品時,總書記感慨地說:“交大西遷實在不易!”
在三層致遠主題展廳,我和校長向總書記匯報了學校的整體工作,談到學校始終以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為重要著力點,交大遷校至今總共培養(yǎng)了近三十萬名畢業(yè)生,其中近50%的畢業(yè)生留在西部工作,創(chuàng)造了約三萬項科研成果,貢獻了數(shù)以千億計的經(jīng)濟社會效益。總書記聽后頻頻點頭,表示肯定。他說,西安交大做得很好,為西部發(fā)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總書記參觀完三層展廳后,來到一樓大廳,與給他寫信的14位西遷老教授親切交談(當年寫信的15位教授,已有一位去世)。
采訪組:潘季教授,您好!作為親歷者,您能否回憶一下習總書記會見西遷老教授們的場景?還記得總書記都向大家說了些什么嗎?
潘季:我是1952年進入交大讀書的,遷校的時候只有23歲,給總書記寫信的時候是84歲。這次總書記來看望,我們真是激動不已。見到總書記后,他向我們揮手致意。我們本來是站著鼓掌的,但總書記反復說了幾次“你們坐下吧”,而且不斷地用手示意請我們坐下,讓我們內(nèi)心特別感動。
總書記說,他很惦念我們這些給他寫信的老教授,所以特地來交大,來看望我們。他說,他在陜西插隊的時候,就聽說有一所從上海搬到西安的交通大學??倳浽谥v話中肯定了“西遷精神”的重要意義,指出“西遷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髓是聽黨指揮跟黨走,就是知識分子要愛國,要聽黨的話,黨需要我們到哪里,我們就到哪里。
總書記還談到當年遷校時陳毅副總理曾說:“交通大學西遷成功不成功,要十年以后看。”如今六十多年過去了,遷校的意義是很深遠和宏大的。
總書記對“西遷精神”的肯定、對我們西遷老教授的關(guān)懷,讓我們感到榮幸之至。我們只是做了人民教師應該做的事情,總書記的鼓勵讓我們覺得再平凡也可以成就偉大。
采訪組:史維祥教授,您好!作為給習總書記寫信的老教授之一,請問您當初為什么會有寫信的想法?聽了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您有怎樣的感受?
史維祥: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后,我們這些當年參與西遷的老同志就商量著給總書記寫封信,匯報我們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體會和弘揚奉獻報國精神的建議,希望能夠鼓勵更多的知識分子到黨和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yè)。
我們有兩個萬萬“沒想到”。第一個“沒想到”的是,信寄給總書記沒多久,總書記就作出重要批示,并向當年響應國家號召、獻身大西北建設(shè)的老同志們致以崇高的敬意。當時省領(lǐng)導還來到學校傳達了重要指示精神,讓我們倍感溫暖和光榮。第二個“沒想到”的是,總書記在2018年的新年賀詞中再次提到了我們,說我們的故事令他深受感動。這是總書記對我們西遷老教授的厚愛。這一次,總書記專程來看望我們,我們真的感到無上光榮。
其實,西遷時我們還只是二十多歲的年輕助教,當時的老教授們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長眠在黃土地下。我們能做的就是講好當年的西遷故事,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交大西遷的點點滴滴。當時的條件是極其艱苦的,即使放到現(xiàn)在,要遷一所大學也是難以想象的大工程。但是,交大師生就是懷著“黨讓我們?nèi)ツ睦?,我們就背起行囊去哪?rdquo;,“哪里有事業(yè),哪里有愛,哪里就是家”,“始終與黨和國家的發(fā)展同向同行”的信念,義無反顧地踏上了西遷的征途。這一遷,影響的不僅僅是幾代人的命運,更是全中國高等教育的進步和發(fā)展。
直到現(xiàn)在還時常會有人問我:“你們當時西遷太虧了,后悔嗎?”吃虧不吃虧,要看用什么尺子量!我們?yōu)樽鎳拇笪鞅狈瞰I了一所重點大學,不后悔!這是我們最大的光榮!
習總書記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斗,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值得自豪的是,我們沒有辜負祖國和人民的期望,沒有辜負黨中央的囑托,以青春熱血參與書寫了這段難忘的歷史,成為交大這棵大樹的一部分,在祖國的西部扎根、開花、結(jié)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