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時許,2輛郵政大貨車進入倉庫,50多名志愿者迅速迎上去,打開車門,將物資一件件搬運下來,分類存放。這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捐贈的物資,從上海轉運過來,有口罩、防護服、體溫計、鞋套等各類用品,共計1486件。1個小時后,物資全部歸位,所有人大汗淋漓。
看似簡單的搬運中轉,其實一點都不簡單。
這是一場沉重的體力賽。張勇描繪了這樣一幅情景:20多名專業(yè)能力強的志愿者24小時駐守天河機場,負責國際援助物資清關,然后搬運上車;20多輛大貨車日夜馳騁在機場到基地10公里的道路上;100多人守在倉庫,不停地搬運,入庫、出庫通宵作業(yè)。1個多月來,每一個隊員至少熬了5個通宵,平均每天工作時間超過15個小時,一天下來腰酸背痛。

這是一場細致的繡花活。95%的物資需要開箱清點,重新分配。一家海外機構捐贈的物資要分給58家醫(yī)院,僅口罩就有10多種型號,且大部分標寫的是英文,手套要數到“只”,不能有絲毫差錯。隊員們坐在地上清點了4個多小時,所有人眼睛都花了,腰也伸不直了。
有一次,一位隊員把1000只手套錯看成了1000雙,直接發(fā)了出去。凌晨2點,醫(yī)院打來電話,隊員們連夜補貨。“我們弄錯了一個數字,就可能會影響前方的救治,必須時刻仔細再仔細。”

這是一場超長接力跑。超負荷工作不能讓一個人長期干,江蘇、河北、河南等9省(市)的藍天救援隊接踵而至,輪流換班。截至3月1日,已累計有450名隊員援助武漢,中轉物資約2600萬件,日均分撥物資72萬余件,目前在崗隊員為170人。
半個月洗上一次熱水澡,很開心
睡上4.0版本的單人床,很滿足
采訪3個多小時后,湖北隊隊員皮建軍為記者倒上了一杯熱水,他笑著說:“這可不是一杯普通的熱水。”
原來,這是一座剛建成的倉庫,隊員們進場時,僅有一根直達倉庫的電線,電壓僅能滿足照明。大伙忙了一夜,準備燒一壺開水,結果剛插上電源,倉庫陷入一片漆黑。無奈,隊員們只能連續(xù)喝了一周的礦泉水。后來,在地方政府和電力部門的幫助下,換了變壓器,拉上新電線,隊員們才喝上開水。
在基地,記者還發(fā)現各種“臥室”:停在路邊的一輛輛皮卡車上,有人裹著被子在睡覺;在倉庫二樓的一個角落,擺放著10多頂帳篷,幾名隊員“橫七豎八”地躺著呼呼大睡;在道路兩側,還有23間編了號的集裝箱板房,每間板房不足18平方米,卻擁擠地擺放著6至8張單人床。
“這是我們一個多月來睡覺的4個版本。”皮建軍講解了床的由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