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荷蘭方面談崩了之后,林鳴和他的團隊也就只剩下最后一條路可以走:
自主攻關!
因為難以承受國外高額的技術資詢費用,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沉管隧道技術,也無法在港珠澳大橋上照搬套用。
林鳴沒有繞開這個問題,他堅信:只有走自我研發(fā)之路,才能掌握核心技術,攻克這一世界級難題。
可在幾乎空白的基礎上進行自主研發(fā),林鳴和他的團隊面對的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
需要將33節(jié),每節(jié)重8萬噸,長180米,寬38米,高11.4米的鋼筋混凝土管,在伶仃洋水下50米深處,安裝成長達6.7公里的海底通道。
不被理解,沒有經驗,外國人都在看,中國工程師到底行不行?
當然行!2013年的5月1日,歷經96個小時的連續(xù)鏖戰(zhàn),海底隧道的第一節(jié)沉管成功安裝。
這是不平凡的96個小時,仿佛一個從來沒有人教過,也從來沒有駕駛經驗的新手司機,要把一輛大貨車,開上北京的三環(huán)。
林鳴和他的團隊,在海上連續(xù)奮戰(zhàn)了整整96個小時,5天4夜沒合上眼,終于,海底隧道的第一節(jié)沉管成功安裝!
然而,第一節(jié)的成功并不意味著后面32節(jié)安裝都可以簡單復制,嚴苛的外海環(huán)境和地質條件,使得施工風險不可預知。
這是個高風險的事情,林鳴每一次安裝,離開房間的時候,他都會回頭看看那個房間,因為每一次出發(fā),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出發(fā)。

死神對林鳴的第15個“孩子”——E15——發(fā)出了通告,在第 15節(jié)沉管的安裝時候,他們碰到了最惡劣的海況,珠江口罕見地只有不到10度,海浪有一米多高,工人都被海浪推倒在沉管頂上。
盡管如此,工人還是護送沉管毫發(fā)無損地回到了塢內。當時起重班長說:回家了,回家了,終于回家了。命是撿回來了,可E15的安裝計劃卻就此擱淺。
第二次安裝在2015年大年初六,為了準備這次安裝,幾百個人的團隊春節(jié)期間一天也沒休息,但是當大家再一次出發(fā),現(xiàn)場出現(xiàn)回淤,船隊只能再一次回撤。
當時壓力很大,只裝了15個沉管,還有18個沉管要裝,這樣下去這個工程還能完工嗎?拖回之后,許多人都哭了。
10年來,幾乎每到關鍵和危險的時刻,林鳴都會像“釘子”一樣,幾小時、十幾個小時、幾十個小時地“釘”在工地。只有體型的變化暴露了一切:他瘦了整整40斤。

2017年5月2日早晨日出時分,最后一節(jié)沉管的安裝,終于完成了,船上一片歡呼,世界最大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順利合龍。
中國乃至世界各大媒體,都在為這項超級工程的完美落幕歡呼,而此時的林鳴,卻在焦急地等待最后的偏差測量結果。
偏差16公分,這于水密工程而言算是成功。而中國的設計師、工程師、包括瑞士、荷蘭的顧問……大多數(shù)人也認為滴水不漏,沒問題。
但林鳴說:不行,重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