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挑戰(zhàn)和責任】
中國要帶領全世界走出“總危機”,所面臨的挑戰(zhàn)、所承擔的責任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是如何通過分配體制改革,解決 “產品過剩”問題;另一方面則是如何通過加快推動國際金融和貨幣體制改革,解決“流動性過剩”的問題。兩者彼此關聯(lián),后者是前者的基礎,而后一個問題的解決絕非僅靠中國一國就可以完成。
目前世界證券市場上流動著天文數字般的過剩資本,在這樣的形勢下,如果中國不是以我為主、積極創(chuàng)新,改革不合理的世界金融體系,而是被動地開放資本市場,那么,中國改革開放所積累起來的財富,甚至可能在一夜之間就被美國資本吸納殆盡——亞洲金融危機造成的崩潰即是一個例證。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中說:資本主義世界的對抗關系,就表象為貨幣與商品生產的對抗、貨幣資本與現(xiàn)實資本的對抗、發(fā)行信貸的金融領域與生產領域的對抗,最終,它必然表象為掌握貨幣發(fā)行權的國家集團與生產國集團的對抗——而這就是當今世界北方與南方的對抗。今天,這種對抗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白熱化程度。
因此,每一次經濟危機都表象為:為了支持虛擬經濟,就必須犧牲國民財富以支持股票市場;為了貨幣,就必須犧牲商品;為了金融和虛擬經濟,就必須犧牲實體經濟;為了貨幣發(fā)行國,就必須犧牲商品生產國;為了美國,就必須犧牲中國;為了資本主義,就必須犧牲全人類。
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商品生產國是一個著名的窮國,而最大的負債國卻是最富裕的國家,如果說這里面存在欺騙的話,這種欺騙絕不是“剝削剩余價值”或者“延長一般勞動時間”那種小小的欺騙——這是因為人被自己頭腦的造物所欺騙,人被自己頭腦中的幻象所欺騙。
馬克思說:“靠別人恩典為生的人,把自己看成一個從屬的存在物。但是,如果我不僅靠別人維持我的生活,而且別人還創(chuàng)造了我的生活,別人還是我的生活的泉源,那么我就完全靠別人的恩典為生;如果我的生活不是我自己的創(chuàng)造,那么我的生活就必定在我自身之外有這樣一個根源。”
如果人們還不習慣于獨立自主,那就是由于他們已經習慣了“用自己的木腦袋倒立著行走”。如果人們還不習慣民主的擴大,那是因為他們還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歷史上的無產階級如此,今天的中國也是如此。
如果馬克思在世,他也許會這樣教誨我們:今天,西方資產階級除了在社會再生產領域里擁有的優(yōu)勢之外,已經沒有多少優(yōu)勢可言了。無產階級根據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歷史條件,制定相應的社會法則,尤其是國際金融法則,以取代資本法則支配世界的歷史任務,已經擺在中國人民面前了,進一步說,這個歷史任務已經擺在了具有歷史首創(chuàng)精神的中國共產黨人面前了。
(來源:學習小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