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出走
時間在這座院子里留下不少印記。十年間,白色的墻壁開始泛黃,新建家園時剛栽下的樹苗已高至兩層樓,安康媽媽的頭上也藏了白發(fā),孩子們逐漸拔高,一撥接著一撥離開家門,到墻外的天地刻畫自己的人生軌跡。
在安康家園生活了六年,彭豪想去看外面的世界。2014年,17歲的他剛從職業(yè)高中畢業(yè)就打算出去“拼一下,把自己養(yǎng)活,不再給家園和家人增添負擔”。
他從小就在父母的呵護下生長,地震后又有安康媽媽的照顧,突然要出去自力更生,李書曼總放心不下。更何況這是一個脾氣火爆、看到伙伴被欺負就能干架的少年。出發(fā)前,李書曼一直叮囑他:“剛出去肯定會吃虧,要學(xué)會忍”,“在外面做事要認真,把一件事做好了才叫把事做了”。四年前,他把這些話打包進行李袋,拉出了家園。
現(xiàn)實世界跟想象的相差甚遠。車間的流水線上,彭豪的工作只有一個——往汽車里加水箱。他從早忙到晚,十個小時一直重復(fù)這個動作,回到宿舍倒頭就睡。不到兩個月,他覺得“很煩惱,這樣下去沒有意義”。
受委屈時,彭豪特別想給李書曼打電話,但有時還是放棄了——怕她白操心。等到阿姨打過來,問工作怎么樣時,彭豪卻笑嘻嘻回復(fù):“還挺好的,很習慣。”
拿了第一份工資,960塊,他騎著電瓶車跑回安康家園,要請李書曼吃飯。“她照顧你那么久,賺了錢還是要回去看一下,不管是多少錢。”那天阿姨很高興,還沒吃完飯,就把賬結(jié)了,“她覺得我們剛出來也挺不容易的。”
那一天,彭豪煙不離手,一根接著一根,李書曼還跟以前一樣嘮叨他:“我說你少吃點煙,你這么年輕,等你活到七八十歲,煙齡都幾十年,好嚇人。”
后來,彭豪換了手機號碼,有段時間沒聯(lián)系李阿姨。其他離開家園的孩子,由于各種原因,大多數(shù)人也沒能和安康媽媽聯(lián)系。太久沒收到消息,李書曼會想:“娃娃們現(xiàn)在在哪兒?過得好不好?”她心理還是擔心:“這些孩子家里是沒有人給他出建議的,也沒人去問他在外面工作如何,各方面如何,沒得人去關(guān)心他,最怕他們走上歧途。”
“每一個人都是我的驕傲”
最近,李書曼和彭豪聯(lián)系上。讓她感到意外又欣慰的是,汽車廠的工作,彭豪一直做到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是一個車間管理員,月收入有五六千元,“我說阿姨覺得你能堅持四年挺不錯的,給你個贊。”
21歲的彭豪已經(jīng)談了一個女朋友,兩個人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以前“月光”的他,如今開始省吃儉用,想盡快攢錢,好買房買車。
十年來,624名離開家園的孩子,有282人步入大學(xué)校園,342人從職高畢業(yè)或直接就業(yè)。這群從地震中走出來的孩子已經(jīng)長大成人。有人參軍入伍,有人還是在讀研究生,有人當了老師,也有人成了人民警察......每一個人都是園長胡源忠的“驕傲”。
時間退回2008年10月,成都安康家園正在建設(shè),當時在民政局工作的胡源忠,被派去北京樹人·瑞貝學(xué)校看望暫時安置在那兒的震后孤困兒童。教學(xué)樓的走廊上,他看到教室里站著三個來自重災(zāi)區(qū)的小女孩,她們正唱著一首歌:“我想有個媽媽,我想有個爸爸......”看到她們還那么小,胡源忠眼角泛光。
這些年,長大的孩子逐漸離開家園,胡源忠倒也沒怎么傷感,“走了一撥,后面還有一撥呢”。但他不知道最后一撥孩子離開時,自己會松一口氣,還是感覺不舍,“也許要到那一天我才能知道自己應(yīng)該是個什么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