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閆玉成(右)與同為被擄勞工的趙宗仁(左)、李良杰(中)見面。中新網記者 張尼 攝
老人回憶,在被送往日本前,他先是被送去了塘沽,并被押送到一個收容所。
“收容所里我們吃的是又厚又大蒸不熟的苞米餅子,又沒有開水,喝了生水就拉肚子,因為拉肚子死了很多人,我看見用馬車橫裝死尸,上面蓋了蘆葦,拉了滿滿一車。”
在塘沽時,勞工們因為不堪忍受虐待,曾在一天深夜策劃逃亡,但因為手無寸鐵,逃亡計劃最終失敗。“挑頭兒的被抓出來,當著我們的面被打得半死。”當年血腥的一幕至今都深深地烙印在閆玉成的腦海中。
而到達日本后,閆玉成和其他勞工的日子更是暗無天日。
“太餓了!我下船的時候偷偷在褲兜里藏了兩個蒜頭,想留著充饑。但后來我們的衣服被統(tǒng)一收走拿去消毒,等發(fā)回來的時候發(fā)現(xiàn)蒜已經被蒸爛,沒法吃了……”
閆玉成說,當時他和其他中國勞工沒日沒夜地在礦井里挖煤,日本人一天只給大家吃兩頓飯,而且伙食很差,從沒吃飽過。跟他一起被掠去日本的那批勞工,去的時候有189人,回國的只有166人,23個同胞在這一年多時間里死掉了。
閆玉成的經歷也是眾多被擄往日本勞工的縮影。
據(jù)日本外務省不完全統(tǒng)計,被擄至日本的中國勞工共169批,人數(shù)達38939人,死亡6830人,在中國境內強擄運輸途中死亡、被折磨死亡、因暴動沖突死亡的人數(shù)是2823人,兩者相加的死亡率高達23.12%。

資料圖:從事民間對日索賠20余年的童增公開自己的“萬封來信”,揭露侵華日軍罪行。中新網記者 張龍云 攝
20多年的漫長索賠路
二戰(zhàn)結束半個世紀后,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包括幸存受害勞工在內的眾多中國二戰(zhàn)受害者發(fā)起了中國民間對日索賠的浪潮。
1995年被看作是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訴訟的起始年份。
1995年開始,在中日有關人士的合作下,日本眾多律師以日本政府和加害企業(yè)作為被告,為中國受害勞工在日本提起了多起訴訟,其中起訴三菱材料的就有5個案子,即札幌、東京、福岡、宮崎、長崎等地方法院訴訟。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侵華戰(zhàn)爭受害者隨后站了出來,訴訟案件涉及的領域有大屠殺、無區(qū)別轟炸、遺棄毒氣彈及炮彈、細菌戰(zhàn)、強擄勞工、慰安婦等。這些受到戰(zhàn)爭傷害的中國老人,勇敢的站在日本法院,為自己也為死難同胞討一個遲來的公道。
然而,現(xiàn)實讓人遺憾,從1995年開始,近30起在日本起訴的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訴訟案,卻無一例外地未能獲得公正裁決。
2007年,日本法院認定了三菱公司等日本企業(yè)的加害事實,但還是判決中國勞工敗訴。
然而,這是一場原告越來越少的官司。
以三菱案為例,當年,被擄到日本三菱公司服苦役的中國勞工有3000多人,而隨著歲月的流逝,當年幸存下來的勞工也僅有十余人在世。
“上個世紀90年代初,到北京來找我的二戰(zhàn)受害勞工比較多。記得一次有9位勞工和家屬找我,因為人多只好在院里席地而坐,午飯時他們就從帆布包里拿出自帶的大餅充饑。當年我見到的受害勞工,如今絕大多數(shù)人已離開了人世,我感到很慚愧。他們沒有聽到日本政府的‘謝罪’聲音,也沒獲得日本政府的賠償。”回顧九十年代開展民間對日索賠運動時,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聯(lián)合會會長童增深有感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