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漁民們正在裝車。 記者 鮑盛華攝/光明圖片
【中華文化溯源·冬捕文化】
編者按
《中華文化溯源》專欄自2014年開欄。新年伊始,本專欄將以更加鮮活的面孔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同時開設微信公眾號“中華文化溯源”(微信號:gmrbjzb)。當案頭報章與掌上屏幕相連,我們希望通過不同的媒介內容,讓思想與趣味、歷史與生活碰撞交流,為讀者構筑更加立體的文化記憶。
2016年冬至之后,在位于我國東北的吉林省,冰雪裹嚴了大地,老百姓稱為“鬼齜牙”的寒冷正式到來。
凌晨5點,漁把頭張文已經(jīng)起床了,他要帶領由55個人組成的漁獵團隊,從西山外的漁村出發(fā),趕著馬車,到查干湖的冰面上,把一張長達2000米的大網(wǎng)送進冰層里面,而這一網(wǎng)可能會給他們帶來數(shù)萬公斤大魚的收成。
在大約1000年前的遼代,圣宗皇帝耶律隆緒也會在這個季節(jié)專程來到今天的查干湖水域,“卓帳冰上,鑿冰取魚……春盡乃還”(《遼史·營衛(wèi)志》),開創(chuàng)了有史料記載的冬捕先河。
一條“冰魚”穿越時空,把漁把頭張文和皇帝耶律隆緒聯(lián)結到了一起。雖然,千年以前沒有今天的發(fā)達和繁榮,但他們仍然可以隔空對話,因為那時有與今天一樣的冰雪,以及從雪線上升騰起來的火紅的貼著人心窩的太陽。車輪與太陽都在大地上轉動,那日出,是冰湖上的馬拉出來的。
查干湖,蒙古語為“查干淖爾”,意為白色圣潔的湖,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境內,擁有500平方公里的廣闊面積。包括張文在內的冬捕隊共有4支,200余人,都是當?shù)氐臐O民。由于延續(xù)了千百年來捕魚的傳統(tǒng)方式,他們也被稱為中國最后一個漁獵部落。
源于“捺缽”
“冬捕可以追溯到遼代,”吉林省著名民俗專家曹保明說,“在宋遼時期,查干湖稱為大水泊。據(jù)史料記載,遼代從圣宗皇帝開始,一直到遼代末年的天祚皇帝,每年都千里迢迢到查干湖漁獵,還利用這樣的機會會見部落首領,舉行‘頭魚宴’。這就是遼代的春‘捺缽’。”
“捺缽”是契丹語的譯音,意思是皇帝的行宮。遼代的帝王保持著先祖的習俗,一年四季居處無常,進行游牧射獵活動,稱為“四時捺缽”。
冬天,冰下的魚因為寒冷而生長緩慢。遼圣宗忘不了的是那條來自冰下的魚肉質緊密扎實,口感香嫩爽滑。但漁把頭張文首先要做的卻不是品嘗魚鮮,而是“祭湖醒網(wǎng)”。
1211年,草原霸主成吉思汗替代遼國統(tǒng)治今吉林地區(qū)的大金國。駐足煙波浩渺的查干湖邊,銳不可當?shù)某杉己雇ㄟ^這片大湖好像感覺到了神靈在給他某種啟示,遂安排祭湖大禮。他親率將士,將九個牛頭、九只全羊、九壇奶酒、九碗醍醐、九束檀香、九條哈達、九枝青松、九盞圣燈分擺在祭臺之上,再升起九堆圣火,然后面朝大湖,對日九跪,對湖九拜,并口誦祭詞。
心存“萬物有靈”的漁民記錄下了這一祭湖的過程,并且由于對漁網(wǎng)等捕魚工具的崇拜,又增加了醒網(wǎng)的內容。他們希望,神靈能夠護佑他們永續(xù)繁衍、幸福安康,平安下網(wǎng)、收獲吉祥。經(jīng)過幾百年的發(fā)展,“祭湖醒網(wǎng)”儀式逐漸固定,形成了神奇的冬捕習俗,世代相傳。
新中國成立后,查干湖周邊的漁民組織起來,成立了漁場,仍然延續(xù)原始的捕魚方法。漁把頭張文,就是有史可查的查干湖第十九代冬捕傳承人石寶柱的徒弟。2009年,張文一網(wǎng)下去打上來16.8萬公斤鮮魚,創(chuàng)造了冬捕單網(wǎng)吉尼斯世界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