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臺當局交通部門與臺北、新北、桃園、臺中、臺南、高雄等“六都”達成一致,采取將危險路口的斑馬線退縮(斑馬線相對路口中心進行“后移”)、設置庇護島(供行人橫穿道路的臨時停留區(qū))等方式改善,希望“六都”各提15處斑馬線退縮、5處庇護島檢討改善,并從4月起開始逐漸試行,各路口因地制宜,大的路口斑馬線可退縮4.5米至6米有助安全。其他縣市也被要求逐步改善。
臺北市交通局表示,臺北現(xiàn)有的212處信號燈路口中設有行人專用信號燈,630處為早開或早關信號燈,讓行人提前進入斑馬線,讓右轉司機能及時看見行人。
臺北市公共運輸處也表示將對15家運輸單位在一個月內完成駕駛員的交通安全訓練,對于設備部分,要求公交車業(yè)者需要加裝轉彎蜂鳴器,并保證每月檢查,確保功能正常。
【觀點】斑馬線退縮有助安全禮讓和少玩手機更重要
由于加強“執(zhí)法”和相關政策推出,導報記者在臺北永春地鐵口附近的十字路口觀察發(fā)現(xiàn),當綠燈亮起,行人走至斑馬線上,右轉的公交車會自覺地在斑馬線前停下,等待行人通過。公交車左右轉時,車內警報則會提醒,“請注意,車輛左(右)轉”,偶爾還會提醒司機,“左邊無行人,右邊無行人”。“最近,感覺公交車文明了許多,會主動停下來。”臺北市民許先生表示。
不過,島內有學者質疑,斑馬線遠離十字路口5-6米,是否會真的起作用?銘傳大學都市規(guī)劃與防災學系主任林文苑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斑馬線退縮后,讓行人和車輛之間的距離更大,形成緩沖區(qū)域,對行人有保護作用。
但林文苑也強調,雖然斑馬線退縮對行人安全有一定幫助,“但再安全的設計,也無法阻擋粗心的行人或者不專心的駕駛”。因此,他建議加強對司機和行人的宣導,呼吁互相禮讓,勸告大家在過馬路時少玩手機、多看路,這才是最重要的。
此外,斑馬線退縮也會出現(xiàn)其他問題,例如行人需要多走路,機動車停止線也相應后退,增加了通過路口的時間。設置庇護島,如果設計結構不合理,容易絆倒,會變成行人的阻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