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眷村,猶如縮小的中國。眷村人來自大江南北,口音南腔北調(diào),各省獨具特色的風(fēng)俗交匯于此,各地漂洋過海的美食五花八門。北方的大蒜、饅頭,南方的白飯、辣椒,生活雖然貧寒,鄰居們卻感情無間。楊伯的水餃遠近聞名,鹵的一鍋鹵味,香味瞬間就擠滿了窄窄的巷子,老饕食客們尋香而來,放學(xué)歸家的孩子叫聲“楊伯好”,或撒個嬌,楊伯就賞個水餃吃;劉媽家里人多,月末總是拮據(jù),最容易喂飽一大家人的就是面食了。可天天一樣的口味,時間一長,孩子們也會嘟囔。劉媽就常和南村的各省媽媽們交換食譜,尤其來自北方的方媽更是手工面高手。搭配著“吃面會長高”這句話,加上“你看山東人都長好高”一起食用,孩子們倒也樂在其中。
四四南村和其他眷村一樣,如封閉空間般,暫時性地將小群體與大社會隔離。眷村是人為的、臨時的社群。住在眷村里的人,沒能及時與外界社會產(chǎn)生共鳴,更別說緊密、自在地融合。彼時,臺灣當(dāng)局鼓吹返回大陸的決心:“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說“心安理得”也好,道“忍辱負重”也罷,他們自身清楚“這只是一個暫時的住所”,于是將物質(zhì)匱乏、生活艱難安慰成“亂世中的權(quán)宜之計”,而給予他們精神寄托與希望的則是“反攻大陸”的幻夢。他們總想著用不了多久就可以返回故鄉(xiāng),但時光荏苒,直到青絲成白發(fā)、少年成耄耋,他們的夢也沒有實現(xiàn),幾十年再也沒能回到海峽對岸的老家。
眷村也就成了臺灣鄉(xiāng)愁最多的地方。在許多眷村老人心中,臺灣不能算葉落歸根、寄寓心靈之所在,僅僅是遮風(fēng)避雨、暫托身軀的他鄉(xiāng)。
時代不停發(fā)展,老舊眷村不可避免地面臨消逝的命運。上世紀90年代,臺灣當(dāng)局推出“眷村改建計劃”,各地眷村逐漸消失于城市的高樓大廈中。四四南村作為臺灣眷村的代表和一代人集體記憶的物質(zhì)載體,在原有住戶遷出后,以信義公民會館暨文化公園的風(fēng)貌延續(xù)了生命,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中低吟淺唱著一支婉轉(zhuǎn)憂傷的歌謠。(吳儲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