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臺北四四南村舊址的眷村文物館,已成為臺北觀光景點之一。記者 吳儲岐攝
高樓林立的臺北信義區(qū),臺北101大廈直聳入云。僅數(shù)百步之遙,有一處眷村如老人般靜靜地佇立于繁華商圈之中。她的名字叫做四四南村,是臺北地區(qū)興建的第一處眷村。
走進(jìn)這方寸之地,一段歷史篇章徐徐展開。1948年11月底,青島聯(lián)勤第四十四兵工廠的員工及家眷渡海抵達(dá)基隆港,隨后遷往臺北市日據(jù)時代的日軍陸軍庫房聯(lián)勤第四十四兵工廠暫作停留。因其住所位于四四兵工廠之南,故取名為四四南村,當(dāng)?shù)鼐用穸嘁?ldquo;南村”稱呼。
眷村是指1949年至1960年臺灣當(dāng)局為自大陸遷至臺灣的國民黨軍人及其眷屬興建的房舍。在許多臺灣人腦海中,眷村通常是這樣的景象:低矮的屋宇、狹小的空間,戶與戶比鄰而居,棟與棟之間僅隔著窄窄的街巷。早期的四四南村亦是如此,許多眷舍異常簡陋,從前門到后門僅數(shù)步之遙,客廳既是餐廳又是臥室還兼廚房和浴室,沒有專門的廁所,廚房和水龍頭也是公用的。
隨著時光流逝、子女繁衍,生活的現(xiàn)實與艱辛讓兼職副業(yè)成為家家戶戶的無奈選擇。父親們晚上下班后,或到熱鬧的三張犁蹬三輪車,或推著手工小攤到村外賣點心;母親們則做些刺繡、家庭代工,或是到將官家里洗衣服,賺取微薄外快。當(dāng)初蓋房子因常用竹籬笆與外界隔開,因此“竹籬笆”就成了眷村的代名詞??烧l知道,竹籬笆圈起來的簡陋世界,圈著幾許少不更事孩童們的歡笑,又圈著多少背井離鄉(xiāng)老一代的愁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