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大校長當選人:管中閔
臺海網(wǎng)7月23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許巧娜 文/網(wǎng)絡圖)臺灣當局行政主管機構(gòu)日前宣布了“內(nèi)閣”改組名單,懸缺一個多月的臺灣教育部門負責人終于塵埃落定,由原來的政務部門負責人葉俊榮接任。
相較于其他部門,葉俊榮掌管的這一職位備受矚目。畢竟,從潘文忠到吳茂昆再到葉俊榮,蔡當局上任才剛過兩年,教育部門負責人就換了三任,是蔡英文當局所有“閣員”中人選更換最頻繁的位置。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這個位置成為“上刀山、跳火坑”的高風險工作?
看得見的坎 “拔管”拔掉2任“教長”
臺灣教育部門前負責人潘文忠4月14日請辭、前負責人吳茂昆5月29日下臺,原因都是“管中閔案”。可以說,“管中閔案”已經(jīng)成為橫在臺灣教育部門負責人面前的第一道難關(guān)。
簡單回顧一下“管中閔案”:臺灣大學今年初選出馬英九當局時代的“國發(fā)會主委”管中閔為臺大校長,聘任案送至臺灣教育部門后一直被卡,在歷經(jīng)潘、吳兩任臺灣教育部門負責人后,最終從“卡管”演變成“拔管”。
而搞笑的是,蔡英文當局為“拔管”設(shè)下的諸如不曾赴大陸講課、不曾擔任獨立董事、不曾違法違規(guī)、不曾忤逆臺灣價值等等離譜門檻,最終絆倒的卻是上臺僅僅41天的吳茂昆。
“潘文忠顯然并不完全同意蔡英文的做法,所以他是自己辭職,吳茂昆倒是愿意配合蔡英文,但他本身的利益回避、赴大陸講學等問題,都比管中閔更嚴重,所以不得不走。”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副教授龐建國告訴導報記者,“管中閔案”早已被政治化,一方面臺大表示將通過訴愿和訴訟來解決,導致長期沒有校長;另一方面蔡英文當局在“拔管”過程中的正當性飽受爭議,臺灣社會普遍觀感不好,當局騎虎難下,早已陷入一個“幾乎無解”的境地。
事實上,目前臺灣整個學術(shù)或教育界,用盡洪荒之力也找不出一位適才適所的新負責人,如此重要的位置被視為“上刀山、跳火坑”的高風險工作,甚至被教育界嘲諷,“有良心的人怎么敢接?”
“現(xiàn)在誰來接這個位置,首先都要檢視自己能不能跨過蔡英文設(shè)下的‘拔管’陷阱,然后還要想好如何解套‘管中閔案’。”龐建國表示,蔡英文當局的種種做法無疑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畢竟能符合這些條款的本來就沒剩幾個人了,最關(guān)鍵的是他還必須要“拔管”。這樣的“夢幻人選”就算真找到了,他肯定得經(jīng)歷鋪天蓋地的輿論檢驗,試問在當下的政治氛圍,誰經(jīng)受得起?
因此,蔡英文當局才開創(chuàng)了“史上任期最短”教育部門負責人的先例,接著又締造了史上教育部門負責人“缺位最久”的先例——這個位置整整虛懸1個月了,才由原來的“內(nèi)政”部門負責人葉俊榮接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