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秉涵。人民日報記者 孫立極攝

1987年,外省人返鄉(xiāng)探親促進會召開記者會,呼吁開放赴大陸探親。楊祖珺提供
“死也要回大陸,不達目的,死不罷休”
你可曾想象,一群五六十歲的老男人穿著“想家”字樣的上衣,哭著說想媽媽……1987年的臺北街頭,這是多次出現(xiàn)的場景。
當時,在兩岸問題上,臺灣當局依然采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xié)”的“三不”政策。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fā)表《告臺灣同胞書》,提出“為什么近在咫尺的大陸和臺灣的同胞卻不能自由來往呢……我們希望雙方盡快實現(xiàn)通航通郵……互通訊息,探親訪友,旅游參觀……”觸動了很多1949年遷居臺灣的外省人的心。
1980年,有人撰文提出開放到大陸探親,卻被當局判處有期徒刑5年。然而,思鄉(xiāng)之情未淡反濃,至1987年已經(jīng)噴薄欲出。因為當年到臺灣的老兵,最年輕的也50多歲了,他們在大陸的父母已七八十歲,再不返鄉(xiāng),恐怕無緣見爹娘。
“我,何文德,湖北省房縣人。今生今世不能活著見父母,死也要回大陸!不達目的,死不罷休!”一位老人站在臺上,用嘶啞而高亢的聲音高喊著:“你要抓、要殺、要活埋,聽清楚,動手吧!”
這一畫面來自1987年3月。外省人返鄉(xiāng)探親促進會當月成立,何文德任會長,胡秋原任名譽會長,王曉波等多位學者擔任顧問,楊祖珺以《前進》雜志社為基地,作為返鄉(xiāng)探親運動的總協(xié)調(diào)。他們通過一份份傳單訴求“想家”之心: “‘生’讓我們回去奉上一杯茶,‘死’讓我回去獻上一炷香”“你想念父母嗎?你想念親人嗎?你想念故鄉(xiāng)嗎?”……
楊祖珺說,當時有條件的外省人早已通過各種渠道與親人取得聯(lián)系,但底層老兵沒讀過什么書,經(jīng)濟條件不好,要么不敢回家,要么沒錢回家。只有正式開放大陸探親,才能讓這些老兵回到家鄉(xiāng)。而何文德此時已輾轉(zhuǎn)得知爹娘都已去世了,“父親當時抱著一個心愿,或許別人的父母還能見上一面,他自己也能在父母墳前燒一炷香。”何文德的兒子何守為介紹。
然而,撬動“三不”政策的鐵板談何容易?為了不連累家人,何文德先離了婚,并寫下遺書。他和幾位老兵穿著胸前寫著“想家”兩個大字的衣服,到鬧市、眷村、“榮民之家”一張張發(fā)送傳單。傳單常被拒,有時還會被跟蹤、被毆打。他們借傳單回應(yīng):“如果說這是我們?yōu)橹袊鴼v史上因真正分裂而使得千千萬萬離散的骨肉、隔絕的夫妻、破碎的家庭得有重新團聚之期所必須付出的某種代價,我心甘情愿承受這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