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航跡創(chuàng)造綠色奇跡
飛播造林,規(guī)模大、速度快、成本低。這項技術于20世紀80年代初走向成熟,迫切需要一支肯擔當、能作為的力量,把實驗成果真正扎根荒山戈壁。
人民空軍毅然挑起這副重擔。在“為加速農牧業(yè)建設,綠化祖國山河作貢獻”的號召下,空軍部隊很快改裝了一批飛機,訓練了一批能夠執(zhí)行飛播任務的機組人員,飛赴各地執(zhí)行飛播造林和種草任務。
“一沒經驗,二沒資料,三沒設備。”72歲的宋占清是執(zhí)行飛播任務的“第一茬人”。當年,他們第一次聽到“飛機種樹”,就像聽天方夜譚。

空軍某運輸搜救團機務人員安裝自主研制的飛播器(2020年4月18日攝)。新華社發(fā)(劉暢 攝)
但沒誰往后縮,人人積極請戰(zhàn)。“想法很簡單:黨旗指向哪里,人民的召喚在哪里,我們就飛向哪里!”宋占清說。
這一飛,就是39年。
39年間,他們的飛播航跡遍及內蒙古、川、黔、陜、甘、青、寧等地130多個縣(市),在陜北播撒出165個萬畝以上的連片綠化基地,“三北”防護林飛播成林超過1000萬畝,在漢江、嘉陵江和丹江上游造林570余萬畝……作業(yè)區(qū)從星星點點,到聚成塊、連成片,昔日不毛之地,今成綠野良田。
綠了大地,暖了民心。黨的十八大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賦予了大隊飛播任務新的時代內涵,大家更加堅定了“播撒綠色希望,造福一方人民”的信念。

現任空軍某運輸搜救團一大隊大隊長辛嘉乘(前排左二)與飛行員一起交流體會(2020年4月18日攝)。新華社發(fā)(劉暢 攝)
位于毛烏素沙地邊緣的陜西省榆林市,曾3次迫于沙害“南遷”。2014年夏,大隊飛行員們完成了在榆林沙區(qū)的最后一個飛播架次——榆林飛播造林工程宣告階段性結束。“860萬畝流沙被成功鎖住,區(qū)內已無明沙可播。”陜西省治沙研究所所長石長春說。
從“四望沙海,飛沙走石”,到“四望綠野,稻谷飄香”,230萬榆林沙區(qū)群眾實現了脫貧致富,不毛之地,成為陜西新糧倉和畜產品基地。
在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大隊累計飛播作業(yè)581萬畝,形成兩條生物治沙“鎖邊”帶,斬斷了騰格里與烏蘭布和兩大沙漠的“握手”之勢,更打破了國際上“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不適宜飛播”的斷言。
多年來,這個大隊先后4次更名、轉戰(zhàn)多地,無論番號怎樣改、人員怎樣換,他們始終踐行人民軍隊根本宗旨,不斷創(chuàng)造出一片又一片綠色奇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