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克族護邊員拉齊尼·巴依卡——
永遠的“帕米爾雄鷹”
■本報記者 陳小菁 特約記者 張 強 特約通訊員 胡 錚
“不能讓界碑移動哪怕1毫米”
拉齊尼離開那天,帕米爾降下了一場小雪,清冷的空氣透著悲涼。
16年,5840天。帕米爾,是拉齊尼守護的家園。
拉齊尼的家,在海拔4100多米的木孜闊若通道入口,這里位于帕米爾高原腹地。
拉齊尼所在的塔吉克族牧民家庭,一共出了13位護邊員。祖父、父親、拉齊尼,他們一代接一代守護著祖國西部邊境線。
半個多世紀前,紅其拉甫邊防連成立,哨卡建在海拔4300米的帕米爾高原上。
塔吉克族祖祖輩輩都居住在帕米爾高原,一出生就和牦牛為伴,常年奔波在冰河雪峰間,自然而然地成了邊防官兵巡邏的“活地圖”。
拉齊尼的爺爺凱力迪別克,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代護邊員。他告訴孩子們,新中國成立后木孜闊若通道只有三四戶人家,自己那時經(jīng)常配合解放軍執(zhí)行任務,戰(zhàn)士們也經(jīng)常吃住在他的氈房里。
當時,解放軍交給凱力迪別克一個任務:“不能讓界碑移動哪怕1毫米!”
“我們?nèi)嗽谀睦?,邊防線就在哪里,一定要守好!”這句話,凱力迪別克記了一輩子。他要求子孫們謹記在心、代代相傳。
吾甫浪溝,中巴邊境一條重要通道。官兵在溝里巡邏一趟,要翻越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達坂,還要80多次蹚過刺骨的冰河。
軍用地圖上,吾甫浪溝被密密麻麻的“等高線”包圍著。至今,它仍是全軍唯一一條只能騎乘牦牛巡邏的邊境線。穿行這條“死亡之谷”,離不開一個經(jīng)驗豐富的當?shù)?ldquo;向?qū)?rdquo;。
得知邊防官兵要巡邏吾甫浪溝,凱力迪別克主動請纓當向?qū)?。從此,凱力迪別克的子孫們便和紅其拉甫邊防連的官兵并肩巡邏。
“我的爺爺曾和解放軍一起,用軍馬馱著界碑走了五天五夜,將界碑樹立在吾甫浪溝的點位上。”紅其拉甫邊防連指導員王立至今不能忘記,拉齊尼聊起這事時臉上的興奮神情。
1972年,拉齊尼的父親巴依卡正式成為一名護邊員。他一干就是37年,直到疾病纏身,才被迫離開巡邏隊伍。
37年時光,巴依卡陪伴邊防官兵走遍一座座雪山、一條條深溝,行程3萬多公里,戰(zhàn)友們送他一個美譽:“帕米爾雄鷹”。
1986年夏天,身患重病的凱力迪別克到了彌留之際,連隊戰(zhàn)友瞞著巴依卡踏上了前往吾甫浪溝的巡邏路。巴依卡得知后,趴在父親床前,流著眼淚說:“阿爸,巡邏隊出發(fā)了,我不放心……”
辭別父親,巴依卡追上巡邏隊伍。
33天后,巴依卡風塵仆仆趕回家中,父親凱力迪別克已經(jīng)離世20多天。
1991年1月,不幸再次降臨。寒冬,巴依卡隨巡邏官兵前往一個偏遠點位巡邏,被風雪圍困整整半個月。一天又一天,望著外面鋪天蓋地的風雪,他牽掛著即將臨產(chǎn)的妻子……
那一刻,巴依卡并不知道噩耗將如風雪般襲來——因為難產(chǎn),他的妻子不幸離世。
母親去世時,拉齊尼只有11歲。從小他跟著父親在邊境線上長大。巡邏路上,父親給他講爺爺巡邊的故事。耳濡目染,拉齊尼總覺得自己身上流淌著為國戍邊的血液。
2004年,接父親的班,拉齊尼正式成為一名護邊員。
當時,護邊員不但要掌控邊境信息,還要看護一個物資庫。物資庫位于邊境線附近,兩間地窩子住人,一間存物資,幾個人值一個月班回家休息一天,遇上大雪封山斷糧,只能把紙條綁在狗的脖子上回家報信。
一年深冬,山上極冷,連續(xù)值班的拉齊尼實在待不住了,留下1人值班,他帶著3個護邊員跑回了家。沒想剛到家,就被父親巴依卡一頓責罵,當天就把他“踹”了回去。
父親說:“你怎么敢把邊境線扔下就下山了?”
拉齊尼說:“實在太苦了。”
父親說:“那我教你抽煙吧,苦的時候可以緩解一下。”
后來,為拉齊尼身體考慮,父親勸他戒煙。拉齊尼說:“當初是你讓我抽煙,我不戒!再苦的點位我也能守下去。”
2009年,巴依卡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jié)進步模范個人”榮譽稱號,受到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父親受到接見那天,拉齊尼還守在雪山上。他一個人呆呆站在山口,望著北京的方向,許久許久……
“我把最珍愛的東西交給你了”
2001年11月,巴依卡帶著兒子拉齊尼,找到了在紅其拉甫邊防連蹲點的喀什軍分區(qū)領導,請求把唯一的兒子送到部隊鍛煉。
那位領導笑著問:“你就這一個兒子,舍得嗎?”
巴依卡認真地說:“保家衛(wèi)國是大事,我舍得!”
兩年軍旅生涯,讓拉齊尼對軍人使命有了更深的認識。2003年,父親身體每況愈下,他放心不下一家人守護的邊境線,選擇了退役。
2004年,巴依卡最后一次巡邏吾甫浪溝,帶上了24歲的拉齊尼。一路上,巴依卡將自己手繪的“巡邏圖”交給拉齊尼。圖中,他標注了這條溝里的險段、坡度、冰河溫度、宿營點、防衛(wèi)野狼方法……
接過父親巴依卡精心繪制的圖,拉齊尼淚流滿面。那一刻,巴依卡的眼睛也濕潤了:“我把最珍愛的東西交給你了,這個棒你要接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