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初心寫在大地上 他們在人民心中永生

這是2月2日拍攝的廣西灌陽縣湘江戰(zhàn)役新圩阻擊戰(zhàn)酒海井紅軍紀念園。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這是位于廣西興安縣界首渡口附近的“三官堂”和湘江河段(2019年6月2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湘江戰(zhàn)役中,紅34師“李連長”在新圩一帶身負重傷,被敵人吊在油桐樹上活活燒死。村民們偷偷收殮了他的遺骸,藏在石縫間。
20世紀70年代,村民們組織遷葬儀式,將“李連長”安葬在解放小學對面的山崗上。“那一天,村民們在墓碑前擺滿了酒和水果,祭奠英烈。”灌陽縣新圩鎮(zhèn)解放村村民陸先友說,以后每年的清明節(jié),解放小學師生都會到“李連長”墓前祭掃。
2019年,“李連長”墓遷移重修。當?shù)?ldquo;八山一水一分田”,盡管土地珍貴,但不少村民主動提出將烈士墓建在自家地里。
在興安縣華江瑤族鄉(xiāng)水埠村一片翠綠的竹林旁,有一個埋葬著12位紅軍烈士的墓冢,98歲的村民趙良英一家?guī)状藬?shù)十年守護烈士英靈。趙良英的父親趙金床曾給紅軍當過向?qū)?,紅軍堅定的理想信念、嚴明的軍紀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當年,趙金床等瑤族群眾趁著夜色將紅軍烈士的遺體就地安葬,并在墳前立石標記。他經(jīng)常告訴子孫:“紅軍是好人,要給紅軍守好墓。”這一守就是5代人。
趙良英的女兒李貴連說:“我們會一代代守下去。”
老山界主峰貓兒山山腳下有一座小紅軍墓,墓中是一位犧牲時還保持著站姿的紅軍烈士。華江鄉(xiāng)同仁村村民李大平的父親李明昇等群眾冒著危險掩埋了小紅軍的遺體,后來又將墓遷到村中央地帶。幾十年來,村民們堅持修繕、祭掃,李明昇告訴后代:“要把紅軍墓當親人的墓。”
今天,紅軍先輩們的夢想,正一步步變成現(xiàn)實。先烈熱血浸染的桂北山區(qū)如今已擺脫貧困,群眾迎來了嶄新的生活。
——解放村大力發(fā)展杉木種植、肉牛養(yǎng)殖和紅色旅游,全村62戶貧困戶全部脫貧;
——水埠村瑤族群眾發(fā)展獼猴桃、冷水魚等特色產(chǎn)業(yè),擺脫了世代貧困,日子越來越紅火;
——同仁村毛竹深加工和民宿等產(chǎn)業(yè)日益興旺,2020年村民人均純收入超過1萬元……
蒼山如海,江河奔騰。在當年紅軍浴血奮戰(zhàn)的湘江兩岸,相對于有形的墓碑,群眾心中還有一座無形的豐碑,更加高大,更加巍峨。

在廣西興安縣華江瑤族鄉(xiāng)水埠村,趙良英的兒子李貴達(中)、孫子李毅和曾孫李銘哲(左)在祭掃紅軍烈士墓(2020年12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游人在廣西興安縣境內(nèi)的老山界參觀(2019年6月3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這是廣西興安縣華江瑤族鄉(xiāng)水埠村(2020年12月3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雷嘉興 攝
(記者 王軍偉、何偉、王悅陽)
(來源:新華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