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告別親人踏上征程 他們的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這是2月2日拍攝的廣西興安縣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紀念館(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這是2月2日拍攝的廣西灌陽縣湘江戰(zhàn)役新圩阻擊戰(zhàn)酒海井紅軍紀念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在興安縣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萬余個英烈的名字鐫刻在一塊塊黑色花崗巖石碑上。
駐足、撫摸……《映山紅》的旋律在館長尹湯懷的腦海中久久回蕩,他聽過福建長汀籍紅軍后人任漢斌在石碑前唱這支歌。“沒有人能唱得比紅軍后人更動聽,他們是用心、用情在唱,歌詞里的每個字都是對親人的思念。”尹湯懷說。
“若要盼得(喲)紅軍來,嶺上開遍(喲)映山紅……”
“奶奶第一次聽我唱這首歌的時候,一直在流淚。”在任漢斌的歌聲中,奶奶“老黃頭”想起了她的“紅軍阿哥”任文明。
1934年,28歲的任文明參加紅軍。“老黃頭”拉扯著2個孩子相依為命,等她的“紅軍阿哥”回家。等啊等啊,等到新中國成立,等到雙鬢斑白,等來了一紙革命烈士證明書。
“老黃頭”老了,一曲《映山紅》成為她生命中的慰藉。
任漢斌告訴記者,奶奶經(jīng)常夢到朝思暮想的任文明。“奶奶夢見他從村里的小路上回來,穿著紅軍的衣服;等醒來的時候,奶奶的枕巾早已被淚水浸濕。”任漢斌說。
1983年,83歲的“老黃頭”離世。2019年,任漢斌在興安縣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的石碑上找到了爺爺?shù)拿帧?ldquo;任文明”這3個燙金的字,是奶奶念叨了一生的牽掛。
在爺爺?shù)拿智?,任漢斌唱起了《映山紅》,剛唱幾句就失聲痛哭。
江西于都是紅軍長征集結(jié)出發(fā)地。紅軍后人鐘建平、余玉蘭夫婦遍尋多年,仍未找到親人的犧牲地。他們來到興安縣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面對花崗巖石碑上僅有的十幾個鐘姓烈士名字,用手指摩挲著看了一遍又一遍,沒有找到親人的名字。“找了這么多年,我們只想知道他犧牲在哪里了。”余玉蘭有些哽咽。
在灌陽縣湘江戰(zhàn)役新圩阻擊戰(zhàn)酒海井紅軍紀念園,紅軍烈士墓冢形如一頂繡著五角星的軍帽,英名墻上刻有3000多位烈士的名字。
曾任灌陽縣民政局局長的俸順喜是紅軍后代,父親在湘江戰(zhàn)役中負傷,被群眾收留而幸存,和父親一起參加長征的20多位同鄉(xiāng)卻永遠失去了音訊。
“這些烈士都是我的伯伯叔叔啊。”俸順喜說,多年來,他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紅軍后人。
興安縣界首渡口是當年紅軍強渡湘江的重要渡口,中央縱隊從這里渡江進入老山界。每年清明前后,不少紅軍后人來到這里,面向湘江撒花祭酒,然后捧一抔紅土,掬一瓶江水,作為永遠的懷念。
一位紅軍后人感慨:“大江北去,硝煙散盡,我只有面對湘江叩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