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煙臺山歷史文化街區(qū)
三、福州古厝文化遺產保護實踐
在福州古厝文化遺產“全生命周期”保護過程中,保護修復是重要的一環(huán),也是一個高度專業(yè)性的工作,勘察設計的科學性與準確性直接影響著福州古厝文化遺產的保護質量。
良好的勘察設計工作對于保護修復工程的整個過程至關重要,也為古厝文化遺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奠定基礎。
多年來,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鼓嶺、南公園、梁厝、連江魁龍坊等歷史文化街區(qū)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修復及活化利用,大批瀕臨毀壞的文物古建筑也得以修復,使得福州古厝文化遺產得到了有效的保護。
在保護實踐過程中,我們堅持以《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作為工作指南,同時,根據福州古厝文化遺產的具體情況制定了《福州傳統(tǒng)建筑保護修繕導則》,在保護工作中尊重福州古厝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并盡可能保證其“完整性”。
以下結合具體的實踐案例,介紹我們在遵循文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guī)及準則方面開展的文物古建筑保護修復工作。

屏山鎮(zhèn)海樓
一、尊重福州古厝文化遺產的“真實性”
?。ㄒ唬┬沃婆c布局的真實性保護
福州三坊七巷安民巷47——48號鄢家花廳門頭房原建筑已毀,現狀為后期違規(guī)搭建,為真實還原門頭房建筑形制與平面布局,我們在地面相應位置發(fā)堀清理建筑殘存基址,了解形制與布局。從殘留遺存形制做法分析,該門頭房的布局與三坊七巷同時期其他門頭房布局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其外立面是厚700毫米的石墻,門洞并不在中間,而在中間偏東位置;門頭房面闊24米左右,東側次間和梢間有柱礎,位置和大小清晰,廊沿石寬度270毫米,與柱子的中線距離約900毫米,大門西側的開間雖無從考證,但可通過參照東側開間的大小尺寸及三坊七巷古厝同時期的形制與布局恢復。我們對所有相關測量數據進行了認真、詳細地分析研究,最終較為科學、準確地查清了門頭房的平面布局。同時通過尚存的原有墻體破損痕跡以及墻頭帽的高度,獲取了門頭房的高度數據,為制定保護方案提供了確切的依據,使得保護工程能夠更多保存其真實的歷史信息和價值。
?。ǘ┻z址的真實性保護
福州三坊七巷的南后街中段,有一處古跡:“甘液境”,宋稱“甘液坊”,后世因各社區(qū)(村社)皆建境廟,祀奉神祗,故稱“境”。“甘液境”歷經千百年滄桑洗禮,原狀基本損毀,現狀僅剩石門框、石匾及極少部分的夯土墻殘體,局部殘留也處于松散、脫落、嚴重酥堿和位移的狀態(tài),石匾四周的灰塑荷體線也幾乎完全脫落。由于“甘液境”已基本損毀,重新修復依據不充分,當時就保留還是拆除這段歷史遺存曾引起爭議,通過對歷史信息及價值的全面了解與評估,最終認為文物價值及其物質載體是利用、展示的基礎和內容,留下的遺址本身具有較高的教育意義,不僅可以真實地保留“甘液境”這段歷史,并通過遺址實物見證了不重視文物保護的年代,文物被破壞的程度,成為警示后人的反面教材,使其發(fā)揮社會效益、增強歷史使命感、責任感,可激發(fā)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成為了解歷史,學習傳統(tǒng)的重要途徑和生動教材。
(三)最少干預文物的真實性保護
古跡本身包含的歷史信息是價值最根本、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古跡任何形式的干預都不可避免地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歷史信息。
在“水榭戲臺”側落前閣樓修復中,由于閣樓年久失修漏雨嚴重,造成東次間及閣樓后部全部坍塌,屋面木基層也大部分糟朽。而其正脊、垂脊及西側山花上遺存有精美的灰塑彩繪。
為保護灰塑彩繪這一價值要素,基于最少干預原則,經過反復論證決定在保持灰塑所附著的原有實物盡可能不移動的條件下,進行揭瓦重修。首先對建筑進行整體加固,揭瓦至脊底,每抽出一根椽條就替換一根椽條,逐根更換,盡可能減少對原有實物造成擾動與破壞,進而在保全現存的灰塑彩繪的情況下完成了屋面的揭瓦重修。真實、完整地保留了灰塑彩繪,從而更好地延續(xù)古建筑的歷史信息及價值。
?。ㄋ模﹤鹘y(tǒng)工藝的真實性保護
福州古厝文化遺產的真實性不僅體現在物質上,同時也包括非物質方面,故對傳統(tǒng)工藝的真實性保護也是福州古厝文化遺產的重要保護內容。
遍布“三坊七巷”的風火山墻,是福州古厝區(qū)別于其它地區(qū)的重要標志之一,具有很強的地域特征,曲線型的山墻層層疊疊如萬頃波濤,成為了福州一道亮麗風景線。但經過百年風雨滄桑,大多數夯土墻殘損不堪,有的已經倒塌,急待修復。
在三坊七巷修復初期,國內外還沒有有關夯土墻設計、建筑、修復工藝的標準和規(guī)范,以往古建筑施工、操作技術流程一直采用口傳身授的形式,都沒有留下文字總結或著作,流傳最終是“人亡藝絕”。福州地區(qū)夯土墻材料一般就地取材,用本地熟泥土、生土、碎瓦片、碎陶瓷片、殼灰、殼灰丁、糯米漿等,按一定比例進行科學配料,混合均勻夯筑。為了將“三坊七巷”古建筑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工藝傳承下去,留取詳盡實驗報告,研究并傳承傳統(tǒng)工藝與技術,使后人真實了解夯土墻夯筑的全部信息,形成文字資料,指導保護維修工作。
我們在文儒坊九十九號空地上進行殘損墻體修復及夯土墻重建試驗工作,在正式修復前先研究殘損墻體材料的配比,按傳統(tǒng)工藝試驗夯筑夯土墻,在傳承民間夯土墻夯筑工藝的基礎上進行試驗,填補了夯土墻技術上的空白,解決了夯土墻原材料、原工藝的技術難題,形成一套完善的、規(guī)范的技術操作規(guī)程,為修復福州夯土墻古建筑提供了樣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