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現(xiàn)今泉州有過私塾教育的切身經(jīng)歷者難得一見,您小時候上過私塾,泉州過去的私塾情形如何?
林漢宗:1950年晦鳴中學搬到南安康美,我年紀太小,生活無法自理,沒有跟去。于是,父親把我送到泉州古琴大師周子秀先生那里去讀了一年私塾。私塾設在花橋亭舶司庫巷李伯瑜家中。伯瑜兄學習古琴,我學習古文。
很多人不知道泉州曾經(jīng)出過古琴家。我的《城南舊事》第一篇文章寫的就是我的私塾老師,古琴家周子秀先生。的確要有記憶,有筆才,還要深受感動過,才能寫得出來。
周子秀先生出生于古琴世家,鯉城鳳池人,是前清秀才。他心性聰慧,慈眉善目,為人親和。我很敬畏老師,每次他布置的作業(yè),我必定認真完成。老師沒有固定的教學課本。每周他會挑選一兩篇他個人喜歡的文章,以蠅頭小楷抄在宣紙上,為我講授,然后讓我抄在稿紙上再歸還原稿。每學完一篇古文,老師都要我站在他面前念給他聽。
周夫子寫字用筆法度森嚴,提按使轉(zhuǎn)出規(guī)入矩,有一股清逸大雅之氣,至今仍時常在我胸中回蕩。我小時候很有靈性,毛筆字寫得還不錯,所以老師很疼愛我。其時周老先生主要教李伯瑜古琴。有時他外出會友彈琴,我都跟他去做琴童。

大學時代的林漢宗
3.李伯瑜先生也曾是泉郡名人,您與之有同窗之誼,對他的印象如何?
林漢宗:先生留著魯迅式的胡子,戴寬邊眼鏡,常年穿對襟布衣,西褲皮鞋,冬日嚴寒時戴一頂黑色皮帽,衣著樸素而見精神。他天資聰穎,悟性極高,于詩詞曲賦、佛教經(jīng)典、書法金石均獨具匠心、出手不凡。先生善書,但他自云不擅于臨帖,而是用心讀帖,悟其神韻,了然于胸。他的陋室中沒有書案,連寫字臺都沒有,寫得一手好字,全是“悟”出來的。
先生少年皈依宏船法師,是宏船法師遠度星洲之前在國內(nèi)唯一的俗家弟子,因此他與泉州承天寺有一段特別的法緣。促使參與宏船法師祖庭承天寺的重建,是他最感欣慰之事。當年他口信囑托,文書往來,登門拜訪,鼎力推薦王今生老市長主持承天寺重建。規(guī)制布局、佛像雕塑,先生都竭盡全力。1984—1989年,承天寺歷經(jīng)五年時間法音重聞,先生功不可沒。
4.1984年承天寺重建,您也參與了?
林漢宗:承天寺復建,我可以說從頭到尾都見證了。彼時我提供了清康熙三十三年承天寺全景木刻圖版拓片,是唯一見證歷史的孤本。今已刻石立于承天寺內(nèi),背面有我撰書的因緣記碑文。當年王今生老市長組織了一套工作班子,選擇的人都特別得力。辦公室主任楊思局、副主任許其碧,都是很實干的人。其他如木材等建筑材料,是由專業(yè)木材公司的業(yè)務主管負責的。復建工藝完全遵照古法,昔時因財力維艱,承天寺大雄寶殿里的大柱子無法購買大材,建筑師就用多塊木料,像橘子一樣,一瓣一瓣拼接,再用鐵箍起來。
一件事情的成功是天、地、人的完美組合,如果這5年時間內(nèi)有一點點差錯,宏船法師恐怕就看不到了。承天寺重建開光那天我去拍照,是日,王老代表市領導,李伯瑜代表宏船法師,圓覺法師代表宗教界出席活動,真正讓人感覺到功德圓滿。前人種樹后人乘涼,承天寺能有今天的樣貌,真的要感謝這些老前輩們。
5. 您對書法的興趣是何時產(chǎn)生的,是如何學習和精進的?
林漢宗:泉州過去清朝遺老很多,書法都寫得非常好。中山路有很多招牌,多是名家所寫。招牌和書家,我從小就很有興趣,記憶力也特別強,看過的書法字體歷歷在目。興趣就好像磁鐵一樣,能夠塑造一個人的成就。我走到今天,是多種緣分造就的。
我對曾遒的字印象很深。小時候從舶司庫巷經(jīng)過他家門口,看見他在里面寫字,我就站在門口看。當時社會傳統(tǒng),敬老尊賢。因為他是前清舉人,是有身份的人,我們向他討字,必須說“求”字。“求字”和“買字”是有差別的。
我們看前人的字,沒看到他寫,只能用心“揣摩”。進入藝術的門檻,要能審美,知取舍,不跟風。一些看不慣的,你可以視而不見,寫字其實也是這樣的。寫字不是為了彰顯,是修為,有益于身心健康。過去哪有什么展覽?如果是為了展覽,你也不用學了。
我喜歡寫字,首先是我覺得漢字很美。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發(fā)現(xiàn)漢字深涵哲理。比如王字,三橫一豎,不能寫成一加一。三橫代表天地人,中間一筆豎,代表著王者能通天地人。當我們對字義有所理解之后,對字形也會有想法。
事物的存在就體現(xiàn)了它的價值,沒有價值一定早早被淘汰。四大文明古國早期文字都有象形,唯獨中國能夠流傳下來,集音、形、義為一體。做中國人,很幸運。中國人很注重字意,比如人字旁,兩個土,叫“佳”。人字旁,四橫一豎,讀作“隹”,長尾巴的叫做“鳥”,短尾巴的叫做“隹”,過去連這個都有區(qū)分。所以做學問的人,對古人都有一種敬畏。能做深學問的人,都有這種悟性。
泉州書協(xié)成立后時值書法熱潮正酣,1987年我參與策劃舉辦“紀念弘一大師圓寂名家邀請展”,承賜墨寶者有:蘇州沙曼翁、瓦翁、李大鵬、奚乃安夫婦、華人德,還有上海老壽星蘇局仙,錢君匋等。在鄭州河南省博物院、蘇州、揚州、無錫舉辦書法展各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