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山上摩崖石刻眾多,邱葵曾攜友同游此地。
隱遁海島 耕釣自給
愛好文史的邱永亮老先生告訴記者,邱葵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刻苦奮學(xué)的青少年時代;其次是宋末,元兵入閩,忠節(jié)守志,奮起抗元的階段;最后是宋亡,絕意不仕元,致力于教學(xué)、著書,直至去世。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泉州招撫使蒲壽庚降元,脅迫邱葵的老師呂大奎署降表,結(jié)果呂大奎不從,逃亡之后慘遭殺害。獲悉敬重的老師遇害,邱葵“痛憤不欲生”,遂吟詠連篇,怒斥蒲壽庚的背叛,控訴元軍的血腥,這些詩歌“憂悲恫切,讀之能令壯氣豎發(fā),亦可感泣沾襟”。如,《秋興二首》詩曰:“一歲四時秋最慘,況于人世尚流離。向來犬吠雞鳴處,今見猿啼鬼哭悲。淚灑黃花金燦爛,魂銷白骨玉參差。滿山寂寞秋梧冷,正是愁腸欲斷時。”《哭呂樸鄉(xiāng)先生》詩曰:“已擬侍荷橐,俄抽似葉身。甘為南地鬼,不作北朝臣。屋壁遺文壞,鄰州戰(zhàn)血新。劫灰飛未盡,碑碣托何人。”除了用詩歌抨擊元軍外,邱葵也身體力行地參與抗元活動,他甚至還讓長子隨張世杰入粵勤王,保護南宋幼主。
集美大學(xué)文學(xué)院副教授許文君曾對邱葵的《釣磯詩集》進行探析,她表示,《釣磯詩集》記下了蒙元滅宋的慘烈歷史,也記載下了邱葵那一段充滿辛酸、苦楚、悲憤的心路歷程。邱葵詩風(fēng)沉郁頓挫,語言自然質(zhì)樸,詩中處處閃現(xiàn)其愛國思想,展現(xiàn)其高潔品格。
元軍接管泉州后,抗元志士岌岌可危。“吾既不能挽江河以為恨,奈何受其牢籠”,亂世之中,邱葵只能選擇隱遁他方。海嶼小嶝,成了他眼中理想的避世孤島。邱葵遷居小嶝嶼(當時屬金門轄內(nèi),金門又屬同安管轄),以“釣磯翁”自號,耕釣自給,杜門著書,在數(shù)十年間成就了《易解義》《春秋通義》《四書日講》《周禮補亡》等一系列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