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法典大力褒獎人的美德
民法典在維護人的尊嚴的同時,還在時刻關注人性的光輝,并通過大力褒獎人的美德進一步豐富和提升民法典的人文主義內涵。
民法典推行誠信以塑造互信的美德。在從身份到契約的社會進步運動中,以血緣、身份為紐帶的熟人社會逐漸轉換為以契約和規(guī)則為基礎的陌生人社會。在社會陌生化的過程中,原來熟人社會中特有的共同道德觀念、輿論、家族長老的威嚴等非制度化的約束機制逐漸消逝,陌生人共處時的個人主義觀念逐漸抬頭。如果任由這種個人主義無限發(fā)展,私人領域的商業(yè)交易和家庭生活都可能走向墮落,整個社會的進步會因此受阻。以調整私人領域交易活動和家庭生活為主旨的民法典,對上述危險始終保持高度警惕,并通過大力推行誠實信用原則再造身份社會時代才有的相互信賴關系?!斗▏穹ǖ洹返?134條首先在合同領域推行誠信,對具體的交易行為進行道德調整。此后,《德國民法典》第242條將誠實信用作為債的關系領域的一項基本原則。1907年《瑞士民法典》第2條進一步使得誠實信用從債法中的原則上升為整個民法的原則。我國臺灣地區(qū)于1982年修訂民法時,也將誠實信用原則從債編調整到總則編,使之成為整個民事法律關系的適用條款,楊仁壽先生認為這一調整完全符合世界各國最新的立法潮流。
民法典鼓勵助人為樂以塑造互助的美德。在私人領域的社會交往中,一定親等的親屬之間負擔法定的扶助義務。但親屬之外的其他私人之間則奉行個人事務不容他人干涉的基本準則。然而,特殊情況下以防止陌生人受損或增加陌生人利益為目的干涉行為,卻符合互助友愛的善的觀念,民法典旗幟鮮明地對此予以褒揚和鼓勵?!斗▏穹ǖ洹返?372條、《德國民法典》第677條等很多民法典中就此規(guī)定了無因管理制度,使因他人管理行為而受惠的本人負擔補償費用甚至賠償損失的義務,從而鼓勵助人為樂行為,鞭撻受惠不報的忘恩行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民法典(《德國民法典》第680條、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第175條等)還規(guī)定了緊急無因管理行為,即在特殊的緊急情況下,助人為樂反而導致受助人損害的,助人者一般不用承擔責任,除非他有故意或重大過失。這就為助人為樂者打消了顧慮,進一步鼓勵了互助的善行和美德。
民法典褒揚犧牲精神以塑造互愛的美德。一般而言,助人為樂是在不明顯損己的情況下利人;而自我犧牲則是典型的損己利人。因此,與助人為樂相比,自我犧牲是更高層次的美德。對于自我犧牲這樣的美德,民法典雖然不主動強制,但卻大力褒揚。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引領了高水平的社會道德風尚,促成了“愛己,更愛人”這樣更高水平的社會文明。由于自我犧牲精神對于普通人的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傳統(tǒng)的民法典中并無褒揚犧牲精神的直接規(guī)范。但是,在司法實務中,法國人通過解釋《法國民法典》第1375條,德國人通過解釋《德國民法典》第683條,將最具犧牲精神的見義勇為行為納入無因管理制度去規(guī)范,因見義勇為而受損的人(所謂“好撒瑪利亞人”)可以向受益人請求補償。在實定法上,1964年制定實施的《蘇俄民法典》第472條明確規(guī)定因搶救社會主義財產(chǎn)而受害的,應當由受害人搶救的財產(chǎn)的所屬組織賠償。我國雖然沒有民法典,但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九條、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三條對此均有規(guī)定,并且把適用范圍從“搶救社會主義財產(chǎn)”擴展到“保護他人民事權益”,這就在更高的程度上鼓勵了見義勇為行為。目前來看,這一規(guī)定在2020年我國將要出臺的民法典中也會被保留。果真如是,則我國的民法典無疑會把民法典的人文主義內涵提升到新水平。
四百年來,大陸法系的民法傳統(tǒng)實際是在沿著人文主義法學開辟的道路前進(朱曉喆語)。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當下中國,念茲在茲的民法典編纂固然不會脫離人文主義的傳統(tǒng)軌道,尊重人、關愛人仍將是中國民法典的重要價值所在。同時,中國民法典的人文主義追求還在于,人的價值不僅要使自己過得幸福,還要讓他人過得幸福。由此,中國民法典將致力于實現(xiàn)全面的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fā)展。在此意義上,作為中華民族史詩的中國民法典必將成為人文主義傳統(tǒng)在新時代的法律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