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行小生
書卷氣獨樹一幟
“來廈門,是因為感覺大城市機會多,能長見識、開眼界。”年少的黃娟娟幸運地趕上了好機會。當時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正在創(chuàng)排《白鷺女神》,黃娟娟出演女一號“白鷺”。她見到了一些戲曲大咖,并獲得了京劇、川劇導演的指導。2001年,《白鷺女神》劇組參加第七屆中國戲劇節(jié),黃娟娟獲得優(yōu)秀演員獎。
認識了越來越多優(yōu)秀的人,黃娟娟越能發(fā)現自身的不足。在中心領導的支持下,黃娟娟報考了中國戲曲學院戲曲歌仔戲大專班繼續(xù)深造。
畢業(yè)回團,一向以演旦角為豪的黃娟娟聽到了一些不同的聲音。多位前輩建議她嘗試小生行當,但彼時的她對演小生十分抗拒。休完產假回歸,中心正在創(chuàng)排《蝴蝶之戀》,導演直接給她排了小生角色“蝴蝶”(梁山伯)。她服從安排,披上褶子、穿上靴子、拿起扇子,在崴腳中演起了小生。
黃娟娟旦角扮相美,但個高肩寬,五官立體,少了點典雅秀氣。而扮上小生,她卻有著獨特的書卷氣。經過思想掙扎,黃娟娟聽取了轉行當的建議。
博采眾長
積累沉淀再出發(fā)
生旦唱法不同,形體著力點不同。剛開始,為體現男性的陽剛,黃娟娟壓著喉嚨唱,板著形體演。“動作生硬不說,還帶有一股娘氣。一場下來,常常嗓子啞,全身酸痛。”黃娟娟自己都嫌棄。
于是,她找聲樂老師練中低音,拜國家級歌仔戲傳承人陳志明為師學小生,赴南京向名師學形體,甚至向當醫(yī)生的丈夫求教男性心理、情感特點。終于,2011年,黃娟娟第一次以小生的角色參加福建省第七屆“武夷獎”中青年演員比賽,獲得了銀獎。對她來說,這是一次莫大的肯定。
演《沈園情》的陸游時,黃娟娟又迷茫了。陸游有別一般書生,他深沉憂郁,情場、事業(yè)皆不盡如人意。黃娟娟連著一周,每天到海邊想些悲傷的事,以至于戲演完了,她還花了好長時間才從那種壓抑的情緒里抽離出來。
一個個角色、一次次轉變成就了今天的黃娟娟。京劇、越劇、昆曲、評劇、話劇等也給了她無盡的滋養(yǎng)。在她看來,歌仔戲應博采眾長,花雅并行,表演則應更注重情感動人。
11月4日晚的演出是黃娟娟戲曲生涯的首個個人專場。“廈門市優(yōu)秀中青年個人文藝資助政策給了我這次好機會,得以在戲曲演員最成熟、最黃金的階段開專場,這是個人的一次總結、檢驗、展示,更是一次難得的鍛煉和提升。”黃娟娟表示,將帶著眾人的關愛再出發(fā),走好戲曲之路。
(記者 陳佩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