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古碼頭多 臨溪街區(qū)商貿(mào)繁榮
記者從同安區(qū)博物館獲悉,同安區(qū)博物館現(xiàn)存的碼頭告示碑僅有一方,是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立于銀城西溪渡橋碼頭的西溪渡橋碼頭告示牌,記載了同安縣衙公布的水陸船轎,挑夫工價章程十三條,規(guī)定了旅客坐船乘轎路程及行李的價格,每船載客的人數(shù)及辦理執(zhí)照、掛牌編號等條款。

■1900年-1910年,同安縣碼頭繁忙景象。
許梗桐介紹,西溪渡橋碼頭以客運為主,當年廈門已經(jīng)開通小火輪,很多來往于臺灣、上海等地的旅客,都要在這里起落。碼頭上的挑夫、船夫等一度亂收費,后來才有了清代光緒年間勒石而立的西溪渡橋碼頭告示牌。
包括西溪渡橋碼頭在內(nèi),同安城區(qū)曾有多個古碼頭。許梗桐在碼頭邊的松柏林街出生,他介紹,松柏林街區(qū)臨溪,有舟楫之利,裝卸就近,成本較低。短短337米長的松柏林街,臨溪卻辟有5處碼頭。由西至東按序排開,分別為:西橋碼頭、大竹寮碼頭、吳厝巷碼頭、大壩頭碼頭及西溪渡橋碼頭(也稱渡船頭碼頭、官渡碼頭)。
這些碼頭的體量不大,屬于小碼頭,就是一排石頭臺階,長大概6米,寬大概3米。清代和民國時期,每天有上百艘船在這里裝貨、卸貨。裝貨、卸貨時,木板架在石階與船上,碼頭工人肩挑貨物。
許梗桐舉例,當時每艘溪舶(平底船)可以載重一百擔左右,運費非常便宜,許多商家爭相在這里開店。碼頭的存在,是松柏林街繁華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記者 黃文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