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8月5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曾宇姍/文 常海軍/圖)一身整潔的校服,一束簡單的馬尾,與人交談時從容鎮(zhèn)靜,臉上掛著自然的笑容。這個女孩叫米豐源,2020年廈門實驗中學高考理科狀元。

如此優(yōu)異的成績,讓米豐源本人也十分意外。原本一心朝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專業(yè)沖刺,怎料超常發(fā)揮,竟收到浙大、復旦、人大等多所名校來電邀請。
短暫的興奮過后,米豐源的內心既坦然又焦慮。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多年來腳踏實地的學習,好成績只是水到渠成的結果,感到坦然是交出了一份父母滿意的成績單,焦慮的則是大學和專業(yè)的選擇。
1 迎難而上 考出高中生涯最高分
2020年7月24日,福建高考放榜日。下午一點多,思明區(qū)的城中村一間出租房里,傳出喜悅的歡呼聲。住在這里的高考生米豐源,考出了672分的高分。
雖然從小就是學霸,但這樣的成績出乎她的意料。高考前,米豐源患上感冒,加上疫情影響考試延遲一個月,她的情緒產(chǎn)生很大波動。“戰(zhàn)線拉長了,但心理狀態(tài)不好,內心很緊張。好在沒有打亂學習的步調,再慌也持續(xù)進行知識點的復習鞏固。”米豐源說,不斷的自我調節(jié),越臨近高考,她的心情越平靜。
那段時間,除了面對家人的擔憂與嚴格督促,米豐源的壓力還來自身邊的同學。平日里,她與幾位成績優(yōu)秀的同學保持溝通彼此鞭策,形成良性競爭,她生怕自己掉隊。
幸運的是,她克服困難,在高考中打了一場漂亮仗。“做夢也想不到,有一天浙大、復旦、人大這些名校都會給我打電話,邀請我填報。”米豐源滿是喜悅。
2 家境清貧 養(yǎng)成勤儉節(jié)約的習慣
沿著大馬路旁的小道走進一個城中村,這里就是米豐源的家。遠離市區(qū),人員稀少,搭乘公交要走到幾百米的村外,但因租金便宜,米豐源一家已在此租住多年。
米豐源的媽媽是民辦小學的語文老師,收入微薄。繼父則是一名工人,常年在工地上風吹日曬,打零工賺取酬勞。夫妻倆每月收入不穩(wěn)定,省吃儉用養(yǎng)活兩個女兒,日子過得很拮據(jù)。
清貧的生活讓米豐源養(yǎng)成勤儉節(jié)約的習慣,從小到大,她沒有和父母一起旅游過,也極少和同學外出玩耍。“出去玩免不了要花錢,既然條件不允許,就減少娛樂活動,問題不大。”米豐源淡淡地說,遇上特別喜歡的東西買不了時,心里掛念一陣也就不想了。
在學校同學中,米豐源是少數(shù)沒有智能手機的一個。米媽媽原計劃在女兒高考后購置智能手機作為獎勵,但因疫情期間需在家上網(wǎng)課,這才“咬牙”提早買了。“本來滿心期待拿到智能機的那一刻,但居然提前得到,連驚喜也沒有了。”米豐源打趣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