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棱兩可
對有爭議的內容避而不談 部分文言文書下注釋不清
李爽還指出,教材本應有指導意義,但對于一些有爭議的內容,卻是含糊不清,避而不談。比如,《愚公移山》里的“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曾”到底是讀“céng”還是“zēng”一直沒有定論。這就導致不同老師教的是不同讀音,甚至同一個老師教的不同屆學生讀音也不一樣。有的字在舊版本的教材中是通假字,到了新版本里又不是通假字了。到底是為什么改,教材也沒給出解釋。
如果學生問到這種有爭議的內容,老師怎么講?李爽說,老師只能告訴學生,A專家這么認為,B專家這么說,我們比較認同哪一種觀點。如果學生再追問,考試怎么辦?老師只好說:“考試一般不考這種有爭議的。”
此外,教材也存在部分文言文書下注釋不清的問題。比如,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五課《傷仲永》中,“從先人還家”的注釋是“這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親”,有學生翻譯這句話時就機械地譯作“跟從王安石死去的父親回家”。李爽認為,只要稍加改動就可以避免鬧笑話:“先人,先父。稱已經(jīng)死去的父親為先父,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故,用于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王安石寫作此文時,他的父親已經(jīng)去世,所以有此稱呼。”這樣,追加了“先”的解釋和背景交代,學生就不會機械照搬了。
低級錯誤
“外甥”寫成“外生” “¥”與“元”重復使用
教材中還有一些低級錯誤,比如出現(xiàn)錯別字。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第81頁“日積月累”中,把“外甥”的“甥”寫成“生”。
同樣是這冊書,“語文園地四”中的“識字加油站”下有一張動車票的圖,顯示票價為“¥317.5元”,數(shù)字前面有“¥”,后面又加“元”,二者重復。
觀點
省特級教師肖俊宇:
尊重但不盲從教材 有錯的可適當提出
廈門市教科院小學語文教研員、省特級教師肖俊宇說,小學語文教材的改編幅度不同,有些版本“多改”,即把原文改編成符合現(xiàn)代語言習慣和學生年齡特點,并且通俗易懂的文章;有些版本“少改”,主張尊重原文,保持其原汁原味。
肖俊宇說,現(xiàn)在學生使用的教材比較折中,只是有些因為編者原因和篇幅限制,難免會為了表達某種意思而有些瑕疵。比如,不同時代有要求認生字,有時候就會“強插”在課文中,實在無法改動的,就放在人名中。比如要教學生“繁”字,如果文章內容實在用不到“繁”,就把人名改為“小繁”等。
在肖俊宇看來,沒有哪個版本的教材是百分之百令人滿意的,但總體都是適合學生的。作為家長和老師,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應該尊重教材,而不是一味地貶低、排斥,這樣可能對孩子的學習產(chǎn)生負面影響。
同時,肖俊宇也強調,尊重教材并不等于盲從,教材中有些內容確實有錯,可以適當提出,和孩子一起討論,培養(yǎng)孩子的鑒賞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原標題:句子長得“讓人斷氣” 中小學語文教材部分內容存在瑕疵
來源:http://news.xmnn.cn/xmnn/2018/03/05/100329980.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