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地名 廈門有20個臺灣近150個
導報記者從廈門市民政局了解到,廈門市共有20個帶有“雞”字的地名。其中思明區(qū)7個,湖里區(qū)3個,海滄區(qū)4個,集美區(qū)4個,同安區(qū)2個。
在這些“雞地名”中,“金雞亭”名氣最大,位于思明區(qū)蓮前西路,古時候建有金雞亭寺,是廈門小八景“金雞曉唱”的原址。
有趣的是,在一海之隔的臺灣,22個縣市里竟有近150個“雞地名”(包含歷史地名)。導報記者登錄臺當局地政部門的“地名資訊服務(wù)網(wǎng)”查詢發(fā)現(xiàn),“雞地名”最多的是村社聚落和自然地理實體。這些地名大多已經(jīng)存在、流傳了數(shù)百年,可追溯到大陸移民早期開發(fā)建設(shè)臺灣之時。
不過,有意思的是,作為臺灣地區(qū)第一大都市的臺北,卻查不到含有“雞”字的地名,臺北竟是個無“雞”之城。
兩“雞籠” 鼓浪嶼有“雞罱”臺灣有基隆
說到臺灣地區(qū)的“雞地名”,人們最先想到的應(yīng)該就是舊稱“雞籠”的基隆。歌曲《鼓浪嶼之波》作為廈門的文化名片,歌詞“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唱出了兩岸人民的深情厚誼。
其實,“雞籠”之名是個語言上的誤會?;〉貐^(qū)早年曾是凱達格蘭部落生活的地方,“格蘭”發(fā)音近似閩南語中的“雞籠”,再加上附近有形似雞籠的山丘,因此被稱為“雞籠”。直到清朝光緒元年設(shè)“基隆廳”時,雞籠才改為同音的基隆,取“基地昌隆”之意。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鼓浪嶼上,也有一個“雞籠”。在鼓浪嶼西側(cè)海上,距岸邊130米處,有一個“雞罱礁”,由兩塊礁石組成。罱讀“懶”音,在閩南語中,將雞籠稱為“雞罱”,恰好礁石形如雞籠,故得名“雞罱礁”。
由此可見,鼓浪嶼和基隆不僅有歌曲“做媒”,還有同名之緣。另外,鼓浪嶼上還有“雞母山”“雞山路”兩處以“雞”命名的地名;在臺灣,也有不少“雞籠山”。
“雞母”山 母雞備受寵廈臺都很多
除了“雞籠”,兩岸還有不少以“雞母”命名的同名地。
例如,在廈門,鼓浪嶼和集美后溪都有“雞母山”,在集美坂頭還有“雞母石山”。在閩南語中,母雞被叫做“雞母”,這些地名都因形似母雞而得名。
在臺灣,含有“雞母”字樣的地名也相當多。云林口湖鄉(xiāng)有“雞母塢山”、新北市貢寮區(qū)有“雞母嶺”,甚至離島地區(qū)也有含有“雞母”字樣的山。
據(jù)當?shù)仃壤峡谑觯旌R公市現(xiàn)在的“雞母塢山”已很難看出“雞母”形狀,但早年形態(tài)非常明顯,雞頭、雞屁股隱約可辨,旁邊還有一座小山丘,形似雞所吃的米食。
馬祖南竿鄉(xiāng)則有地名“雞母露壇”。當?shù)毓倜鄙较路剑幸粠r石形貌神似母雞,因而稱為雞母露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