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往昔 多個主題廣場提升改造
除了帶著孩子來找燈塔外,在五通燈塔公園里,好玩的地方可不少。不少細心的市民能夠發(fā)現(xiàn),這里正在變樣。
原來,在去年遭遇“莫蘭蒂”臺風的重創(chuàng)后,五通燈塔公園開展了一系列提升改造工作。海之夢、永鎮(zhèn)海疆、永銘在心等主題廣場經(jīng)過建設及改造提升后,將在近期以嶄新的面貌,繼續(xù)展現(xiàn)廈門人先行先試、敢闖敢干、敢為人先的特區(qū)精神,更好地發(fā)揮海洋文化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
每每有游客市民來到五通燈塔公園,都會在“永銘于心——廈門抗戰(zhàn)死難者紀念碑”前駐足,這里還有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紀念林。五通燈塔公園工作人員說,“作為廈門的一個愛國主義基地,這里呈現(xiàn)的是無數(shù)先輩付出巨大代價換來的寶貴財富,讓廣大市民牢記國恥,代代傳承振興中華的愛國主義精神。”
當年,“廈門號”帆船從五緣灣出發(fā),成為中國首次繞行全球一圈的中國帆船。這一壯舉,廈門市五通燈塔公園以特殊的方式記錄了下來。近期提升修繕后,原地圖廣場將全新面向市民,并且改名為“永鎮(zhèn)海疆”主題廣場,記錄的就是“廈門號”遠洋的事跡,展示大國雄風。
廣場中心的世界地圖上繪制了當年“廈門號”帆船的行走路線,一旁樹立著雕塑,雕塑為一名船員站在波浪上,雙手舉起鐵錨,正氣勢磅礴地向海中下錨。這一雕塑,講述的就是當時“廈門號”來到中國南海的曾母暗沙時,下錨宣告回到祖國,展示大國雄風。
在公園的近海側,“海之夢”廣場正在修繕提升中。這里將再現(xiàn)“廈門號”當時出發(fā)的場景,并且將印青和王曉嶺這兩位著名詞曲作者聯(lián)手為廈門創(chuàng)作的歌曲《海之夢》,以中文、盲文、英文三種語言方式制成浮雕,讓市民感受到廈門的海洋文化。
追夢想 特區(qū)精神造燈塔傳奇色彩
國家一級作曲家印青這名字,大伙兒會覺得陌生。但如果說到《天路》、《走進新時代》、《江山》等這些由印青作曲的耳熟能詳?shù)母枨?,大伙兒可能心里已?jīng)跟著哼唱起來。同樣,王曉嶺曾經(jīng)作詞的《當兵的人》等歌曲,也是家喻戶曉。
“從那先輩揚起風帆的時代,向往你的夢啊從來沒改變,乘著白鷺的翅膀飛翔,為那萬朵浪花在蔚藍盛開……”印青和王曉嶺聯(lián)手為廈門創(chuàng)作的歌曲《海之夢》,不斷從欣海展覽館傳出。
歌聲中,一幅風帆揚起、靈動優(yōu)美的畫面涌現(xiàn)。畫面之外,是對廈門悠久通商史的鉤沉以及對大海般寬廣的廈門情懷的抒發(fā),是先行先試、敢闖敢干、敢為人先的特區(qū)精神。音樂聲吸引了不少在公園休閑的市民駐足聆聽。
這首歌曲,譜寫的是廈門人身上洋溢的對家園、對生活的熱情,更是廈門人的“廈門夢”。正是這種熱情,融入到五通燈塔公園的建設中,也給這座廈門的燈塔,融入了一段傳奇色彩。
早在燈塔公園建設前,五通燈塔所在地曾是翔安隧道的棄渣場,從海底挖出的海泥、石塊等被堆積于此。建設者因地制宜,借助這些棄渣,在這里建起了山地公園。海底的石塊堆積成堅固的基石,肥沃的海泥養(yǎng)育出成片的綠林。
高聳的五通燈塔建立后,不僅成為指引航海路上的一盞明燈,還巧妙地成為了翔安隧道的通風口。建設者的智慧,巧妙地打造出獨一無二的燈塔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