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112月13日訊 據(jù)廈門日報報道 小峰(化名)讀高中時成績不好,爸爸擔心他考不上大學,考慮到他身體素質不錯,就建議他考體育特長生,還為他請了私教,一天訓練10個小時。高強度地訓練6個月后,小峰以體育特長生的身份考上了省城的大學??墒?,開學三個月來,小峰悶悶不樂,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尤其排斥上體育相關課程。他常感覺疲乏,無法集中精神,體重下降,覺得自己無能,活著沒什么意思,前陣子甚至提出退學。家人帶他到仙岳醫(yī)院尋求幫助,小峰被診斷為“中度抑郁癥”。醫(yī)生勸說小峰繼續(xù)回去上學,成績好與不好并不重要,至少把“社會參與”當作一種治療。
小峰并沒有按照醫(yī)生說的去做,他用另一種方式實現(xiàn)了“社會參與”。第二周,他再次來到門診,眼睛有了神采,他高興地告訴醫(yī)生,“明天就要去辦休學手續(xù)了!”第三周,小峰臉上的笑意更濃了,他開始練車、考駕照,計劃著休學一年在家做什么,“等一年結束后,我再決定是否回學校,或者去讀自考本科,或者學別的。”
心理治療師分析,雖然尚不能預測小峰的遠期預后,但短期內(nèi)他的心境確實改善了,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小峰高考時被迫選擇了自己不喜歡的體育專業(yè)。被動選擇,或無選擇,是造成他抑郁的原因之一。這時,他選擇一條與社會主流價值觀不同的道路(如輟學、休學等)。這條路也許不好走,但比起原地不動,只要往前走,就是一種社會參與,對抑郁癥患者而言也是一種療愈。當然,選擇小路的時候,需要更加慎重,因為這注定是一條難走的路。
心理康復從來不是一條單一和簡單的路,每個人的心理康復旅程都有獨特性。醫(yī)生、患者家屬有時候也要換一種思路,和患者一起探索獨特的心理康復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