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給年輕“廈漂”族吃了顆定心丸
保障房不僅是老廈門人的福音,更是不少年輕“廈漂”的定心丸。
80后林榕,來廈門已經14年,廈門給他的第一印象是那么親切而美好。但和大多數外來求職者一樣,他剛到廈門時在城中村租了便宜小單間,生活起居和洗漱餐食都擠在一個逼仄的小空間里,舒適和愜意離他有些遙遠,甚至讓他困惑留在廈門的意義。
住上自己的房子是他心中的渴望,但他的收入遠遠不足以支付商品房的價格。2012年,他把目光投向了政府推出的保障性商品房,總價較低,到一定年限還可上市出售,這讓他看到了希望。
濱水小區(qū)曾獲全國保障性住房首個“魯班獎”。林榕供圖
2014年,他如愿買到集美濱水小區(qū)的兩居室保障性商品房,小區(qū)周邊交通非常便利,到廈門北站只需十幾分鐘,進島內可就近走廈門大橋和集美大橋,公交車、快速公交BRT和地鐵都有。其中學校也近,平時送孩子上學,步行5分鐘就到了,省去了不少時間。
回顧十幾年的“廈門生活”,林榕感覺自己特別幸運,心懷感恩。
林榕的經歷是幾十萬“廈漂”的縮影,不少來廈青年都是通過保障房有了一個幸福而安穩(wěn)的家。
高速增長的經濟形勢,帶動著廈門住房需求的增長,對此,廈門市委市政府及時發(fā)力,提出社會保障性住房建設,促進廈門形成“商品房+保障房”的分層次、綜合性住房模式。全方位保證了廈門群眾“居者有其屋”的住房格局。(策劃:晏鳳利 記者:易紅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