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7月21日訊 (海峽導(dǎo)報記者 李立宇/文 沈威/圖)在思明區(qū)典寶街,你可能會看到這樣一對身影——一個年輕人攙扶著一位老奶奶,緩緩前行。這,便是陳志超和他近乎失明的外婆。
這個家庭是不幸的,生死病痛始終纏繞左右,從未遠離;但這個家庭又是幸運的,從部門到個人,這個社會總有好心人向他們伸出溫暖的手。
如今,這個家再度遇到了一個“幸福”的難題,陳志超考上了福建船政交通職業(yè)學(xué)院,三年接近兩萬元的費用,再一次難住了這一家人……
多難的家庭 “風(fēng)雨”從未停過
對于其他困難家庭而言,或許可以用“屋漏偏逢連夜雨”來形容,但對于陳志超家來說,這里的“風(fēng)雨”就從來沒有停過。
在陳志超還不記事的時候,爸爸就得了肝病,家里生活的重擔(dān),就基本交給了媽媽。“志超7歲那年,小學(xué)剛剛念了5天,他爸爸就去世了。”說到這里,志超媽媽已然紅了眼眶。那是2007年,這一年的5月,志超奶奶過世。沒過多久,志超爸爸又被查出肝癌晚期。在醫(yī)院住了70天,志超爸爸還是“走”了。盡管部分醫(yī)療費可以報銷,親朋好友有送來慰問金,但家里仍然欠下了債務(wù)。志超媽媽說:“到現(xiàn)在,我們還欠著大姐夫三四萬元錢,可能真得等志超工作了,才能還上了。”
雖然有低保金,但著實不多,因此,每天凌晨4點半,志超媽媽就推著車子,去碼頭賣早餐。總共只有100多元的貨,總是會剩下不少,其中的包子、饅頭還是不能退的。不舍得扔掉,志超媽媽就做上一碗湯,不知道一家人的多少頓飯,都是這樣解決的。陳志超說:“媽媽賣早餐的那些年,不光是我,就連外公、外婆,都吃怕了饅頭、包子。”
2010年,志超外公患上了腦萎縮,生活不能自理;不久,外婆患上了糖尿病,雙眼近乎失明。兩位老人和孩子都需要照顧,2015年左右,志超媽媽的膝蓋又嚴重勞損,腳后跟還長了骨刺,既沒辦法走遠路,也不能久站,好歹能掙點錢的早餐也因為這諸多原因,賣不了了……
總有好心人 向他們伸出溫暖的手
對于陳志超一家而言,命運是坎坷的;但對于陳志超一家來說,社會又是溫暖的;從部門到個人,一直關(guān)心著這個不幸的家庭,不斷為這一家人“遮風(fēng)擋雨”。
陳志超一家住在思明區(qū)典寶街一處老房子,曾因年久失修,被白蟻蛀食嚴重,屋外下大雨,屋里就會下小雨……了解到這一情況,有關(guān)部門免費為這一家人修繕了房屋。
陳志超一家領(lǐng)取的低保金,不斷增長;居委會、街道等部門,還有街坊四鄰、親朋好友等,不光是逢年過節(jié),平時也會來關(guān)心慰問他們……“有兩位阿姨,每年都會來關(guān)心我們!”陳志超印象最深的這兩位愛心人士,據(jù)志超媽媽介紹,是兩位物價局的工作人員,從志超8歲那年起,一年兩次來看望慰問他們。開始的時候,兩位愛心人士會帶來一袋米、一桶油和600元錢,近幾年則是800元錢,至今從未間斷過。“鷺江街道、鷺江居委會、紅十字會、民政局、禮拜堂、物價局的工作人員、民立幼兒園的教師等,都來幫助過我們!”說到這里,志超媽媽眼里閃動著淚光,“還有很多不認識的人,我們既叫不上他們的名字,也不知道他們從哪里來,只能默默地記在心里,為他們祝福,祝福這些好心人一生平安。我們志超長大了,只要有能力,也一定要像這些人一樣,去幫助有困難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