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行口街
曾經(jīng)魚行密布 生意繁忙分工明確
若不是聽過相關(guān)故事,走進這條巷子,你很難察覺這里曾經(jīng)臨海。上午,從成功大道廈港公交場站附近拐入魚行口街,頭發(fā)花白的老人三三兩兩地坐在長椅上話仙,孩子們則騎著小三輪自行車來回轉(zhuǎn)悠。
“這一片以前都是海,后來才填起來的。”今年84歲的蘇老伯指著路邊綠化帶說,魚行口街原來也叫舊魚行口,由于臨近海岸,每天晨光熹微時,都會有滿載而歸的漁船。于是,布滿著魚行的巷子便也熱鬧起來。“上世紀三十年代,這里有三十多家魚行,上午六點到十點,是做生意的黃金時段。”蘇老伯告訴記者。
這里“分工明確”――漁民們打魚,魚行負責收購、批發(fā)和零售;漁民們需要修船時,也會找魚行借貸。“那時沒有銀行,不少民間商業(yè)機構(gòu)就扮演了類似于銀行的角色。”盧志明說。
沿魚行口街一直向民族路走,盡頭處,是一棟寫有“南薰樓”字樣的高大西洋建筑。它是越南華僑謝畫錦于上世紀三十年代所建。由于樓頂曾裝飾有展翅雄鷹,所以一些老廈門人也叫這棟樓“鸚哥樓”。
蜂巢山路
因山得名,漁民聚集以船為房
掀開竹編籠屜,熱騰騰的水蒸氣撲面而來,饅頭香味也隨之鉆入鼻子;采購的人絡(luò)繹不絕,行駛在沒有人行道一側(cè)的路面上時,車輛都不由得放慢了“腳步”。誰能料想,眼前這條充滿生活氣息的馬路,竟是幾十年前人煙稀少,甚至連店鋪都沒有的土路。
“需要菜肉的時候,都是‘出去’買的,偶爾也會有人從曾厝垵挑擔來賣。”五十年前,楊阿婆安家到蜂巢山路,路面從窄到寬,店面從無到有,民宅從矮到高,都是她所見證的老街變化。
路名中雖有“蜂”字,卻未見蜜蜂們翩翩起舞的身影。原來,蜂巢山路因蜂巢山得名,山巔之上,有塊形似蜂巢的石頭――《鷺江志》中有記載:“蜂巢山,去城南三里,高懸如蜂巢。”
據(jù)盧志明介紹,上世紀七十年代前,居住在蜂巢山路附近的漁民們還有個傳統(tǒng)――將廢舊漁船搬上山,簡單修整后,一家人“以船為房”。“那時候,魚的經(jīng)濟價值比較低下。對于漁民來說,用船做房子,是最為節(jié)省的方法。”盧志明說,另外,蜂巢山路還有一陡坡,此前,用山上石土填筼筜港時,每每有運輸手推車從坡上滑下,都會有“飛車”一般的“驚險”狀況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