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在荒廢了八年時光后,盧炬甫迎來科學春天,31歲的他返回中科大,后公派出國,1985年在意大利獲得博士學位。
1982年,盧炬甫到意大利國際高等研究院攻讀研究生時,時年35歲,他國外的同學,都比他年輕,可想而知他面臨的壓力。早前的報道說,他出國時,他的女兒還在讀幼兒園,他回國時,女兒已經小學畢業(yè)了。
馬瑞克的悼念文章回憶盧炬甫作為高級訪問學者到牛津大學的情形。當時盧炬甫住在馬瑞克家里,同住的還有牛津大學神學系學生。馬瑞克說,作為一位天體物理學家,盧炬甫是無神論者,但是他和大家相處得很好。
盧炬甫當時在牛津大學丹尼斯·夏瑪教授的研究團隊工作。馬瑞克說,丹尼斯是著名的英國宇宙學家,他的學生包括斯蒂芬霍金。
艱難的科研之路
條件匱乏沒有天文望遠鏡,只能用計算機研究黑洞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爆紅,使得天體物理從未像現(xiàn)在這么引人注目。
事實上,黑洞科學家遠沒有文學描述的那么浪漫。盧炬甫大半輩子研究的黑洞,根本無法直接看到,科學家是從黑洞導致其周圍時空扭曲或通過吸積過程釋放的巨大引力能,而推斷出黑洞的存在。
這個只憑現(xiàn)象存在的黑洞,卻像一把熊熊燃燒的火炬,點亮了盧炬甫的生活,他每天至少工作10個小時。
而且,像他那代的中國天體物理學家,也沒有條件像人們想的那樣每天透過望遠鏡仰望星空,理性思維是他唯一工具――他用復雜的數(shù)學方法,在計算機上展現(xiàn)黑洞及周圍物質的相互作用。
那么,意義何在?十幾年前的采訪,盧炬甫曾經被我們問到這個問題,他對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否直接用于實踐并不是特別關注,但是他確信,所有這些科學基礎知識最終都會帶來實際應用的效果。廈大天文學系系主任方陶陶說,基礎科學是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你無法用“有什么用”來衡量它的價值。的確,在引力波信號被觀測到后,科學家發(fā)現(xiàn),超過2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的存在并非無稽之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