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
守護祖宅 開起咖啡館
鼓浪嶼的年輕人,一撥又一撥,因為就業(yè)、因為下一代的教育,陸續(xù)離開小島。
謝立達是個例外。34歲的他,12年前,耗資百萬修繕外曾祖父留下的祖宅“褚家園”,將其改造成一家高端咖啡館。
從此,他的生活與現(xiàn)代都市打拼的年輕人有著天壤之別,歐式老別墅,綠樹成蔭的大院,喝著咖啡,聽著鄉(xiāng)村音樂,很是愜意。
“這樣的生活方式,其實也是早期家庭殷實的老鼓浪嶼人的日常。”謝立達說,畢業(yè)后,有三年時間,曾在父親工作的單位上班,“那幾年中,同齡同學有90%都離開鼓浪嶼了”。
謝立達依然堅守著。“土生土長在鼓浪嶼,已經(jīng)習慣了休閑又小資的生活,鄰里間知根知底,無需每天西裝革履包得嚴實,一身休閑裝、一雙拖鞋,足以繞島一圈。”幾十年來的習慣和不曾改變的純粹,讓謝立達“迷戀”不已。
把祖宅修繕成咖啡館,謝立達和家人考慮再三。“也想過經(jīng)營民宿,或者做餐飲店,但生怕大加改造將祖宅原有的風華與神韻破壞了。”在謝立達看來,祖宅百年的風貌,沉淀的正是厚重的歷史與人文,而經(jīng)營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修繕與守護。
最終,他們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稍加整理后,開起了咖啡館。西式的咖啡和甜點,飄香在百年經(jīng)年流轉(zhuǎn)的老別墅內(nèi),不少游客駐足停留,贊賞不已:“看到了老鼓浪嶼的味道。”“申遺”成功后,謝立達更忙了,一家又一家媒體守在“褚家園”外,排隊等候采訪這位依然駐守的“鼓浪嶼新生代”。而他,也總是不厭其煩一遍遍講述他與鼓浪嶼的情愫。
僑民后
一家三代 代代島上行醫(yī)
船屋老別墅,建在坡頂,造型宛如一艘正待遠航的海輪,是鼓浪嶼最古老的別墅之一。
百年祖宅,見證了僑民之后,五代人的堅守。黃家五代,都曾居住在此。
黃家與鼓浪嶼救世醫(yī)院有著極深的淵源。72歲的黃孕西老人說,祖父黃大闢曾是鼓浪嶼救世醫(yī)院有名的醫(yī)生;父親黃禎德是該院首位中國人院長,著名五官科專家;到了自己這一代,是這家醫(yī)院的外科主任。
一家三代都在鼓浪嶼行醫(yī),對鼓浪嶼,那是滲透到骨子里的情感。“小時候買新衣、新鞋,都要現(xiàn)場量身定制,一件新衣要等一個星期。還有兒時小販賣魚的吆喝聲,還在記憶深處。”黃老說,周末時光,親朋好友聚會,一個念頭,就會來場合奏音樂會。
百年來,船屋歷經(jīng)8次大修,小修更是不斷。為了守護老宅,黃老的兄弟于2005年將船屋原貌重修,改建成家庭旅館,與眾共享。
其實,船屋的設計大有來頭,據(jù)說是黃大闢的老師郁約翰幫忙設計的。郁約翰不僅是宣教士、醫(yī)生,更是位出色的建筑師。
到了黃家第四代,也出了一位建筑師,那便是黃老的兒子黃哲威,廈門合道工程設計集團副總建筑師。在他設計的作品中,“老鼓浪嶼”的情愫始終流淌在他的血液里,處處可見其在當代建筑之路上捕捉“回歸”的影子。
三年前,因為孫女的教育問題,黃老舉家搬離,暫別鼓浪嶼,居住島內(nèi)。但對鼓浪嶼的情感,始終難舍。
每逢周末,黃老會攜子孫后代一起上島。一家人圍坐庭院中,打一壺古井里的清泉泡茶,聽著10歲小孫女用閩南語大聲嚷嚷:“我是鼓浪嶼人。”
征集令
鼓浪嶼,為你寫詩!
鼓浪嶼,為你寫詩!即日起,海峽導報向市民發(fā)出真摯邀請,為深愛的鼓浪嶼寫首詩,講講你和它的故事。投稿郵箱:hxdbgly@163.com。
五律·鼓浪嶼
世遺鼓浪嶼,娓娓琴聲語。
傾世縱情呼,鶯歌海燕舞。
中西文化符,英杰善開路。
音樂世家圖,流芳千古駐!
作者:祖華,廈門市翔安區(qū)珩厝小區(qū)
柳梢青·鼓浪嶼
輪渡啟航,海納風光,接岸榕王。
瞻馬約翰,體育源長,鋼琴聲彈。
黃祠堂,鄭成功,盧贛章,晃巖沙灘。
八卦樓望,萬國博覽,巧稚菽莊。
作者:黃信安 廈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教師,喜愛古典詩詞,常有詩詞在大學??习l(fā)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