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傘
馬勃
白蟻菌
皮傘菇
提醒:最近是中毒高峰期
廈門市第一醫(yī)院急診科醫(yī)生說,每年蘑菇生長旺季,醫(yī)院都會收治不少食用蘑菇中毒者,基本上從4月到9月都有,高峰期時一天能收治十多位患者。
日前,市疾控中心發(fā)布健康提醒,夏季是毒蘑菇生長旺季,也是食用毒蘑菇中毒的高發(fā)季節(jié),建議群眾不采、不買、不賣、不食不認識的野生蘑菇,慎防中毒。目前食用毒蘑菇中毒尚無特效療法,一旦誤食,應盡早采用催吐、洗胃、灌腸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同時催吐后應盡快到醫(yī)院接受治療。
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原副所長吳經(jīng)綸也提醒市民,慎買混雜的野生蘑菇,外出旅游不要在路邊攤購買散裝的、混雜型野生蘑菇回家食用,如需購買請到當?shù)卣?guī)的商店購買有預包裝的單一食用菌“純品”。
科普
野生蘑菇
僅十余種可食
吳經(jīng)綸告訴記者,目前我國已鑒定能食用的野生蘑菇只有十余種,而有毒蘑菇達180多種,其中毒性較大可致人死亡的有10余種。毒蘑菇中含有的毒素很多,毒素往往交叉存在,且毒素經(jīng)烹調加工或者曬干都不能消除。
許多市民都以為,只有彩色的蘑菇才有毒,事實上穿著“樸素”外衣、長相不好看的蘑菇,也可能毒性巨大。吳經(jīng)綸說,例如白毒傘(致命鵝膏)、鉛綠褶菇等都是毒蘑菇。而顏色鮮艷的也有食用蘑菇,如紅菇。
吳經(jīng)綸表示,閩南人比較容易混淆可食用和不可食用的蘑菇,主要有兩種:
1.鵝膏類(有毒)的蘑菇,和群眾經(jīng)常食用的雞肉絲菇(白蟻菌)長得很像,容易混淆。區(qū)別:鵝膏類的菇有菌托和菌環(huán);雞肉絲菇則沒有。
2.紅菇和毒紅菇。這兩種菇長得很像,容易混淆。區(qū)別:紅菇是大紅色,毒紅菇則偏暗紅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