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備好甜食敬獻,期待“灶神”多說好話
昨日凌晨零點一過,家住翔安區(qū)馬巷鎮(zhèn)的洪女士就把早已準備好的冬瓜糖、炸棗等“甜品”連同一些香燭、紙錢、鞭炮,一起端到自家廚房的“灶神”前祭拜。
洪女士說,小時候,她每年都看到母親在小年“送灶神”,出嫁后,她在夫家也這么做,這一做就是30年了。讓洪女士覺得有些遺憾的是,她的兒子住進商品房后,不想在廚房里設(shè)“灶神”,洪女士也能理解年輕人嫌麻煩的心理,“我們老一輩就幫他們做,也算求心安”。
翔安區(qū)民俗專家張再勇說,小年“送灶神”時,每家每戶都要盡可能拿出帶甜味的食物,敬獻給“灶神”。有的會做炸棗、甜粿等傳統(tǒng)小吃,還有的會用手指沾糖或蜜,輕輕抹在“灶神”的畫像上,希望他“回天庭述職”時“嘴甜一點”,幫自家多說好話。
據(jù)悉,“送灶神”講究“早”,所以很多人在凌晨就開始“送”,都希望“灶神”能最先幫自家“匯報情況”。到了正月初四時,還要準備好禮將“灶神”迎回。
洪女士說,小年除了“送灶神”,還要打掃衛(wèi)生,而且一定要用雞毛撣或竹葉編成的長掃帚,將家中的每個角落,包括天花板上的蜘蛛絲都清理干凈,以祛除一年的晦氣、臟東西,迎接美好的新年。
外地
制作圓面餅拜“灶神”,還要聽父親教導(dǎo)
湖北人庹軍說,小年對他們一家來說是特別重要的一天,要拜“灶神”、拜祖先、聆聽父親的教導(dǎo)。庹軍說,按照老家風俗,小年要制作圓面餅,大約有碗口大,代表財富、興旺、平安。面餅放在鍋的兩邊熱熟,用來拜“灶神”和祖先。來廈門20年了,這一習俗一直保留著。
庹軍說,全家要在小年這天團聚,因此連在北京的妹妹都帶著孩子來了。昨晚9點,一大家子14口人開始最傳統(tǒng)的儀式,在廚房點燈、拜“灶神”、拜祖先后,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聆聽父親的教導(dǎo)。庹軍的父親會講講一年來在老家的所見所聞,誰家做了什么好事,救了什么人,講講做人的道理。而在這樣的家風教育下,庹軍和兄弟姐妹都熱心助人,庹軍還因見義勇為,獲評“廈門市第六屆道德模范提名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