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掌握了一個新單詞,巴哈爾與他擊掌慶祝。(本報記者黃小芳李沛攝)

安德魯和小僧侶用英語互動。(本報記者黃小芳李沛攝)
這些外國人,能有機會在泉州少林寺待上兩天一夜,得益于一名大三的學生的積極組織。
楊菲揚是菲律賓華裔,從小在中國長大,目前就讀于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去年,她帶著波蘭舍友參觀了泉州少林寺,并拜訪了方丈釋常定。在交流中,方丈提出,廈大有不少外國留學生,而少林寺有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歡迎廈大留學生周末到泉州少林寺習武,寺方提供食宿,留學生也可以在寺院開設(shè)公益英語課堂,“以武術(shù)結(jié)善緣”。
這項活動一開始只針對廈大留學生,但受到了不少廈門外籍人士的關(guān)注,在他們的要求下,活動擴大了范圍,對廈門市的外國人開放。楊菲揚說,自2月27日第一期開始,已舉辦了五期,共有來自11個國家的25名外籍人士參加,目前報名的人已排到今年5月。
他們很不舍
期待學好中文
和師傅更好地交流
上周日,夜幕降臨,兩天一夜的行程結(jié)束了,大家拍照留念,依依不舍地擁抱告別。釋理行來到小木屋給大家送行。一群外國朋友并步站立,向師傅行武術(shù)抱拳禮,那是前一天下午,他們跟師傅學的。
他們就要回廈門了,雖然來自不同的國家,但都選擇了廈門。環(huán)境美,人友好,外國人多,這是他們對廈門的共同印象。
“謝謝,再見。我們還會再回來的。”巴哈爾用中文說出的這句話,成了同伴的心聲。除了她,其他人都不太懂中文,在交流中遇到了障礙,因此留下了不少遺憾。
對著這群外國“徒弟”,釋理行說:“真羨慕你們會講英文,但我也希望你們能學會中文。武術(shù)的微妙,不懂中文,很難融會貫通。”
安德魯說,自己將永遠珍惜在泉州少林寺的時光:“在這里,我學到了中國功夫的一些基本動作,接觸到很多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習俗。我要努力學習中文,以更好地學習中國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