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變大了,也變小了
事實上,楊羽翔有著一番心路輾轉(zhuǎn)。
出生在廈門二市一帶的楊羽翔于2001年赴美留學工作,直到2011年才回到廈門??粗[次櫛比的高樓,他感嘆,“廈門變大了”。但消失的歷史小巷也讓楊羽翔感覺“廈門變小了”。
“作為廈門最有歷史沉淀、文化底蘊的一個區(qū),怎么能夠被遺忘呢?”萌生了這個念頭后,楊羽翔花了幾個月的時間走遍老城區(qū)的各條小巷,每次耗時3個小時,用兩三種顏色的水筆勾勒出了老城區(qū)粗略的手繪地圖。同時,楊羽翔根據(jù)一份1996年的道路統(tǒng)計資料,發(fā)起一輪“拍路牌”活動——尋找資料中的小巷子,核對這些巷子是否還存在。一旦找到,當即拍下路牌留存為證。
楊羽翔告訴記者,他先“臨摹”標準地圖,把他所需要的主干道和邊界畫到地圖上,勾勒出一個大范圍,然后劃分出思東、鷺江、中山、中華西、鎮(zhèn)海、公園等幾大片區(qū),再以“填空”的方式“各個擊破”。
楊羽翔說,原本只是發(fā)到論壇里與大家共享,卻意外獲得了許多人的共鳴。“立刻就有人聯(lián)絡(luò)要幫我將地圖電子化。所以我們把手稿與衛(wèi)星圖核對、調(diào)整、電子化,又找了不同的插畫師把地圖做成了復(fù)古、卡通風格的版本,希望讓更多的人關(guān)注廈門老城區(qū)。”
2013年4月,楊羽翔又注冊了“廈門手繪地圖”公眾號作為地圖延伸內(nèi)容的存放處。截至目前,“廈門手繪地圖”公眾號已經(jīng)發(fā)布了近300期的“尋找老廈門”專題,內(nèi)容涵蓋歷史、地理、人物、美食、語言等十幾個類別,成為廈門知名的專注于挖掘、推廣老廈門文化的公眾平臺,多篇文章突破10萬點擊量。
以存史育人為己任
在楊羽翔看來,“老廈門”的記憶不僅是那些歷史小巷、路牌,還有泡茶“話仙”(閩南話:聊天)的鄰里情。
“小時候我們最愛吃大人的茶配,玩在一起,學在一起,感情很好。放學了,誰家爸媽來不及接,鄰居也會幫忙先接回家做作業(yè)。逢年過節(jié),做了好吃的也互相送。是遠親不如近鄰的真實寫照。”楊羽翔回憶。
2018年,開元街道辦找到楊羽翔,提出建設(shè)深田文史館的想法。楊羽翔很快應(yīng)承下來,并與其團隊日夜研讀廈門史,找出中山公園門票、報紙、路牌等各種老物件佐證歷史。“這也是對自己文史知識的一次梳理。”他說。
在翻閱文史中,楊羽翔了解到清末深田曾有一大名景,被譽為“白鷺下田”。于是,他找到廈門著名沙畫師許禮,兩人共同用沙畫還原百年深田。
做沙畫不難,難的是他們要做一幅可以掛起來的巨型沙畫。當時正值酷暑,為了讓沙子固定,楊羽翔和許禮只能把空調(diào)調(diào)至微弱檔位,紙巾夾在耳朵上吸汗。“最難的是打膠,太用力,沙就飛起來,力度不夠,沙粘不住,只能少量多次,一切都要小心翼翼。”楊羽翔說。
現(xiàn)在,《百年深田》的沙畫就掛在深田文史館的入館處,其中涵蓋了深田九景,展現(xiàn)了90年前深田一帶剛剛城市化時的景象。深田文史館還分有深田溯源、今昔變遷、紅色印跡、今日深田等部分,參觀學習者可以“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感謝街道給予我們發(fā)揮的空間。”楊羽翔說,目前,他參與的開元·溪岸僑文化館和開元·湖濱老工業(yè)文化館正進入掃尾階段,不日將與廣大市民見面。
(記者 鄧婕 通訊員 曾琴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