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蘭蒂”重創(chuàng)廈門后,第一時間參與搶險救災。
來到一座城
戀上一個家
臺海網11月28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道 1979年那會,現在的廈門支隊還是廈門市公安武裝警察中隊,編制僅60人,執(zhí)勤設施極其簡陋,陳舊的崗樓難以遮風擋雨,巡邏道全是鄉(xiāng)村泥土路。在機動大隊大隊長魏勇家里,他充滿懷念地拿起一個自制的小啞鈴說:“這個啞鈴是我的新兵連班長送的禮物,我珍藏好多年了,那時候單位缺乏訓練器材,班長為了幫助我們提高訓練成績,就去撿些磚頭,砍幾根樹枝削成木棍,將磚頭綁在木棍上做成小啞鈴送給大家。平時的破布和爛衣服,班長也會讓我們留著,簡單縫一縫,裝點沙子,就是一個簡易的沙袋。”
回首廈門支隊建設歷程,有一個深刻感受:支隊今天的各項發(fā)展成果,既有官兵的辛苦付出,也有地方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
翻開支隊年鑒,一段段文字背后,是一幅幅軍愛民、民擁軍的溫暖畫面。1983年以前,支隊機關辦公地點設在市公安局大院內。之后,廈門市政府撥出土地給該支隊建設營房、車庫、飯?zhí)谩}庫。官兵回憶說,那些日子,除了每天要完成固定勤務,其余時間都在施工現場,搬磚、砌墻、清理垃圾等,干得很有激情。
在反劫機中隊營區(qū)內,一架波音747飛機尤為醒目,這是中隊官兵日常訓練場所之一。據了解,該中隊是目前全國9個反劫機中隊中唯一一個擁有真實完整飛機作為訓練場地的中隊。這架飛機是廈門大學贈送的,多年來反劫機中隊官兵利用這架飛機,攻破了諸多劫機事件處置難題,練就了一身過硬本領。中隊培養(yǎng)的反劫機骨干退役后,大多被地方公安特警錄用。
2016年7月,在市委市政府的關心下,支隊機關再次搬遷至新的駐地,信息化技術成果遍布營區(qū)各處,隨軍干部家庭全部入住公寓房。乘著廈門改革發(fā)展的春風,歷屆官兵扎根鷺島,見證著廈門的發(fā)展進步,也分享著廈門改革開放的成果。
